【文字家园】
初春的京城难得的好天气,可以用晴空万里来形容了,但并不意味着温度也是随人愿的,寒气依然逼人,冷气瞬间就会打透棉服,想起一句“倒春寒”,要想真正感受春的气息,还需等到3月初啊!
好友萍姐有一处城中村的房子正在进行装修,约好今天我们几个姐妹一起看看,给参谋一下,筹划除了自住还能出租两间,还可以在弄两个小间供朋友小聚:玩个牌消遣一下,聚个餐热闹一下。我开玩笑说,“萍姐,你马上就成为包租婆了”。
我们几个正好一辆车,从二环出发至很快就到达东西环的一处城中村,位置不错呀!我感叹道,几公里外就是京城很出名的灯具、古玩街,一点都感受不到城中村的孤立,开放几十年了,这地儿竟然还没拆迁啊!
下了车,眼前是一片高低不一的房子:有平房、二层简易和三层简易钢架楼,萍姐说,最早都是平房,后来是村里人为了能隔出更多房间出租,陆续都加了钢架楼。
我们边看边说边往里走,如果不走进来,在外面看,还算整齐,但走进来看到的是:过道两边大的楼房间距很窄,只能容一个小轿车通过的宽度,每家门口都有一个水池子,一直流水,我走上一家门口去关闭,开关不好使,萍姐说,“你不用管,这是故意让流水的,目的是怕水管冻了”。就这样一直流吗?这对于一向节约用水的我说心真有点疼啊!
抬头望去,家家楼上的栏杆上挂满了各色床单、衣服和内衣内裤,真可谓彩旗飘飘。一家楼道里传来了说话声音,口音有北京人,还有山东和南方口音,声音很大,像是在探讨什么话题。过道也是三三两两的外地人行色匆匆赶路,这地儿离地铁还有几公里的路程,想必要倒公交车才能到地铁口吧!
我停下来,感觉面前的一切似曾相识,我努力在记忆的宝库里搜索相似的景象:二十多年前,有一个30多岁的女人手里拉着两个行李箱,快步走出北京站,瞬间被来来往往的人挤进熙熙攘攘的人海里,从三线城市走出来的她只有一个感觉,北京太大了,大到她时常分不出东南西北,时常走错路。
做为即将加入北漂族的一员,在初来京城的落脚地首选就是地下室和城中村,有句话她至今还记得:在北京,没住过地下室和城中村们就等于没北漂过。
尽管她不是一无所有的北漂人,她手里的钱按当时的北京房价完全可以买一个100平米的房子,(那时的北京房价三环以里一平米都不到3000元)但她不能动,一是,那时的人大多没有买房增值的意识,二是,她来北京是创业的,创业是要有投资的,钱是不能轻易动的。
就这样她住过2个月地下室,体验了一下住在最低层时人的感受是怎样的,潮湿没有阳光,空气里总是散发一种非常难闻的发霉味儿,被子是潮湿的,箱子里的衣服也长了毛,最重要的是,她时时感觉创业的斗志就像这地下室渐渐地往下沉......
她离开了地下室,因为终于有了可以做的项目。很多年后,每当她想起这段经历,都觉得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北漂人,因为她体验过向上而生的感受。
从地下室出来就住进了离国贸最近的城中村,(十几年前就拆迁盖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每天迎着朝阳出发,日落夕阳到家,房东是位50岁左右的的大姐,休息的时候,聊聊家常,得知已经三代人生活在这里了,地道老北京人。也和一个院子里的北漂人一起做做饭,逛逛街,遇到难处相互鼓励。上下班时经常和左邻右舍开小商铺的老板打招户,一团和气,一派烟火气息。
城中村,都市里的村庄,也是城市里夹缝地,这里居住着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北漂人的首选地。(地下室后来整顿就不让住人了)
每年春节过后,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北京,吸引着无数人怀揣梦想闯荡而来,成为北漂人,他们在这里奋斗者、彷徨着、呐喊者,多少人把青春留在了这里,多少人带着满腹沧桑离开了这里,春去冬来,你来我往,无论怎样,北京都是一个不会停止的城市,北京的飞速成长留印了北漂人的足迹。
正如有一首歌词写道: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里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也在这里迷茫
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里失去........
人们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和拥抱
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
北京、北京、北京。
她在城中村住了小半年,由于工作原因搬进珠市口大街的写字楼,奋斗2年后,她在北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但是,能够让她触动内心怀念的,想起来就禁不住眼睛泛泪的依旧是阴暗的地下室和市井气十足的城中村。
因为那是梦开始的地方!
“走啊,想什么那!赶紧进屋看看”萍姐一嗓子把我从她的故事中抽离出来。
我随着萍姐进屋,看到装修师傅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干活,我的几个好姐妹也在高兴的比划着怎么把屋子弄的更合理,我马上参与其中。
萍姐说,再过个几年这地方也要动迁了,以后这样的地方北京会越来越少了。
我想,谁也阻挡不了发展的脚步,北京做为首都,会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