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我昨天,前天都讲过了,你怎么还是没做对?你昨天不是跟我说你会了吗?”我先生一脸无奈的看着我家孩子。
孩子站在那里不说话。
“你还是再给他理一理做题的思路,等他会了,你再让他把这道题讲给你听。如果他能解释清楚了,那他就真的会了。如果他没讲对,你就再继续给他解释,直到他讲清楚为止。然后要他记得这是什么题型,这些题型还有哪些?这样的解决方法,还能不能解决其他的题型?”我坐在旁边说。
后来我先生问我这是什么原理?这是深度加工知识的原理,首先是他没有理解这道题的意思,然后等他理解之后,让他学会归纳,最后让他发挥想象,看看这些解决方法能不能用到其他的题型,这是联系。这样才能深度帮助他理解与吸收知识,其实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深度加工知识,它能帮助我们牢牢地记住我们所学的知识。
接下来我们来仔细来聊聊如何深度加工我们所学的知识。总共分为四个点来讲。
001理解
一直以来,我都强调‘教才是最好的学’,可能有很多人还在疑惑,我自己学得并不是很好,就去教,不是误人子弟吗?
不是的,你把你会的倾囊相授就好。如果要是觉得自己还解释不清楚,再去翻书补充。我们学东西,首先是从理解开始的,如果自己没有理解透,那你肯定解释不清楚。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对某个知识没有理解,甚至听老师讲完,或者看完书,反而觉得我理解了,我明白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脑子是在‘骗’自己的。这个时候你只要讲给别人听一遍就OK,如果讲不明白,肯定是没有理解透。就像上面所说的,我家先生问我家孩子,每次孩子都说会了,但是他在没理解,没弄明白的情况下,还是会经常做错相同的题。
以上是针对读书的孩子,那对于成年的我们怎么办?
下次记得不要说我明白了,直接举个例子来解释,来一个举一反三。你能用更多的例子来解释这个知识点,那么你就理解得更透,当然你也会记得更牢。大脑就是这样,你能更加深入地去思考,你保持记忆的时间就会更长久。这就是知识反刍后的吸收。
知识如果只是直接输入大脑,我们作为一个被动的理解者,从知识的原义上进行思考,这样的思考只是浅层的、被动的。而我们需要的,是主动对进入大脑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为它们覆盖上自己思维的底色。这也叫做深度理解新的知识。
现在想想,为什么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进步飞速?这大概是在沟通力训练营的时候,给学员做作业点评时,得到的宝贵经验。所有的学员来自社会的不同行业,他们经常会用身边的案例、故事来分析所学的知识。
有时候,我听樊老师讲完课,我没听明白,但是在给学员点评作业时,总会在某个学员的作业里能弄明白。然后当有学员来找我请教的时候,我会从不同行业的角度去给他解释,直到他能听明白为止。后来我就学会了,用自己的案例、故事去解释从书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一点,深度理解。举例来说明我们学过的知识,尽量做到举一反三。
002简化提炼
说实话,我的概括能力还真不行。我发现我师姐的概括能力特别好,她经常会用几个词,或者一句话去概括她看过的文章。
我觉得我们应该拥有用一句话去概括的能力,因为所有的道理都能用一句话概括。这是对知识深度理解、精简化加工、抽象提炼到极致的思维锻炼。
我们不是一直在说我们要学会抛开现象看本质吗?读书也一样,把书里的现象、形式、例子、解释等,全部剥离出最本质的规律。
如果一句话概括不了一本书,或者一门知识,那我们就从一句话概括一个段落,一篇文章开始吧!
这是我们讲的第二点,简化提炼,能用一句话解释清楚的道理,尽可能的用一句话来概括所学的知识。
003归纳
说到归纳,你会想到什么呢?整理房间?把小物品归纳等等?其实我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进行归纳。
前面一段时间,一直在说要做主题阅读,要把自己专业的那个领域的知识框架搭建起来。那把知识框架搭建起来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学到的知识点归纳到框架的分支里去。它是属于哪个分支的?它是属于那个“父”系的等等?你有这样问过自己吗?
最近我在教我儿子背单词,我没有按他的英语书来背,我直接按我们家屋子的布局给他归纳的。比方客厅里有哪些物品,然后这些物品对应的单词有哪些。接着就是厨房、卧室等等。
当然你也可以归纳知识点的时候,像画家族树一样来归纳。祖系、父系、子系等等。下次提取的时候就会很方便。就像绳子上串的蚂蚱,只要你提一个点,后面的知识就跟着你的记忆,慢慢地全部浮出水面。
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点,归纳,把学过的知识全部归纳好。
004创造联系
在上面我们说到了归纳,你在归纳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些知识点可以放到这个分支,也可以放到那个分支,它们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样是最好不过了。只有这样,这些知识点才不会像一盘散沙,盘旋在我们的脑海,像一个个孤立的小岛。
如果我们发现在某个知识点是孤立的,怎么办?那你就要问问眼前这个知识点,是属于知识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属于哪个“父”系知识点?它和其他知识点是如何勾连起来的?
通过不断地提醒、描摹与重复知识框架和具体知识之间的关系,让输入大脑的信息逐渐变得血肉丰满,而非松散的简单堆积。我们也只是借助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把新知识和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串联起来。而这些连接线越多、越密、越牢固,知识就能越来越牢地固定在我们的大脑之中。
诺贝尔奖得主、神经系统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曾在其著作《寻找记忆的痕迹》中写道:“要想得到长久的记忆,大脑在处理接收到的信息时必须足够透彻且深入,这就要求大脑在处理信息时集中精力,并且要将这一信息有目的且系统性地与记忆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这是我们讲的第四点,创造联系。把学过的知识全部联系起来,形成结构化思维。
不管是理解、简化提炼、归纳、还是联系,我们最终都是想使它们形成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脑中经过加工后,才能形成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知识体系。也只有这样的一个体系,才能够让知识从输入走向应用,走向我们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