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大多数情况下,的确是做不喜欢的事才会成长。
不喜欢的事你经历过吗?
不喜欢的事含义太泛,我们将其划分两大类,(1)亲自经历过,不喜欢 (2)没有经历过,不喜欢。
对于后者,我们其实没多少资格说不喜欢。没有真实经历,我们只能凭借过往经验、感官判断自己对它的喜好与否,准确度无法保证。人才市场上,有丰富实操经验的人比名校应届生更难得。你的工作经验每增加一年,求职时期望薪资就可以写高至少10%;同一岗位,5年经验的人薪资有时高出1年经验人的10倍不止。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做都没做过,远望一眼,感觉不是自己喜欢的,便摆手拒绝。这个人成长起来会很费力,因为越往后,外界给他的机会会越来越少,某天勇敢想尝试,已然没地去试了。一辈子呆在自己熟知,不畏惧的“舒适区”里,只会温水煮青蛙,整个人慢慢废掉。这个世界从来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没谁会站在原地会等你,你不进步,别人一直进步,你只能被迫淘汰,最后重复那位“我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收费站大姐的故事。
如果是没做过的事,建议你(特别是年轻人)不妨放手去试试,当然,与生命健康有关的,不要轻易去试,最惨便是哭着回来,还能怎么样呢?与其浪费时间在游戏上,不若去看看真实世界,感受美好、艰难的生活。
对于前者,我们也可以划分为两类,(1)实操时间≤1年或≤3次,不喜欢(2)实操时间>1年或>3次,不喜欢
以年来划分的是,工作;以次来划分的是,小事。3次,是因为事不过三,图个顺口。如果你觉得这个次数不合适,可以留言说出你觉得适合、妥当的次数。
工作不满3个月的人,特别是初入职场者,是没什么大产出的,干的都是基础性工作,站在行业/公司大门外而未进入,随时可以被替代。工作半年的人,已经跨入行业/公司,但做的是局部工作,螺丝钉那种,知道工作怎样可以做好,但不知道从大局来看,自己的工作为整个项目/公司贡献了多少价值,找这样一个可替代的人,稍微费力些。工作一年1上的人,知道自己份量,对项目、公司、行业有独特想法,知道自己、他人怎样做,工作效果会更好,花3个月招聘都不一定能找到能替代的人。
如果当初不是心动这份工作,你怎么会来?来了后,发现理想与现实落差太大,便认为不喜欢,甩甩头走掉。没满1年,你根本谈不上完整体验过这份工作,准确说法是不适合,而不是不喜欢。
实操次数≤3次同理,经验不足以支撑我们做出真实喜好判断。
有能力的人,会把自己深扎进去,亲身体验过一番后再做出判断。这个不喜欢才是真实的,理所当然要放弃。
世界不以自我意志为转移
如果可以,没人想去做喜欢的事。但人呐,哪有什么一帆风顺,多少总得被迫做些事,他人意志、自我意志共同决定行动。
与其在50岁,第一次体验被迫的感觉,不如在30岁,20岁时就提前预习,前面过的关卡多,后面才顺。
而且年轻时,接受力、恢复力更高。年龄越大越自我,思想固化,不喜欢的事情反而更多,不喜欢这种感受也会被放大,此时被推着去做一件不喜欢的事,心里会难受几个月、一年,甚至到老。某种程度,老年人比年轻人脆弱多了。
不喜欢喜欢,喜欢不喜欢,活着,不就是这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