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视自己为普通的故宫工作人员,但其实,他们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是给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治病’的医生。本书揭开了一直深藏在故宫幽深角落、不为人知的修复师们的工作心得,他们代表的是中国人朴素的“匠人”。
择一事,终一生
沧桑岁月铸就了上千岁的文物古董,其背后是一段渊久的大历史,而那些小工匠们选择用一生去衔接那大历史中的一小段。我设想故宫里的条件应该特别好,毕竟是上千亿古董重生的地方,但现实是幽暗朴素的院子,那又是何物编制了匠人们对故宫的独特情感呢?书里的每个修复师都提到“规矩的第一条就是要守住寂寞”在时间与文物的交织下,在修复师与文物的对话中,仿佛一切都活起来,与文物交谈倾诉又从中琢磨思考,那样才更能充实起内心的精神物质。我赞叹于在那宁静而诚实的院子是被时间风雨侵蚀过的,赞叹于故宫里的一切都沉静如水推开了一切喧嚣的涟漪。一个人将一生都奉献于一件事是我无法想象的伟大,在我过去的认知里一个人是无法只坚持于一件事的,我时常以为体会很多不同才能有更大的意义。
潜心专一,淡泊名利
史连仓先生说:“喜欢就是它接近生活,因为它来源于生活,也接近于生活。”任何强迫或毫无感情都不能长久的坚持一件事,唯有某种特殊的感情。天地万物都有灵性,只有灵性才能永恒,他们赋予每件文物灵性,并将全部热情都投身于此才能接近永恒。修复师们也淡泊名利,即使是退休也不愿在故宫在工作来赚取收入,因为在维持生活以上的钱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文不值的,真正的价值是延续文物的生命,那是一种更伟大的无私。之前上了一期网上主题团课是北京学生支教新疆,条件更艰苦,即使他们将这次视为磨砺自己的一次机会,他们也一定有无私的精神。换做是我,并不一定会以纯正的无私去奉献。
以巧手做“拙作”
不论是摹画、雕刻还是铜器、钟表,其基本功至少是三年以上,磨的不仅是功夫磨的更是心志与性格。之前看过日本匠人秋山利辉写的《匠人精神》,所有的匠人都是在时间的锻造中所铸成。话说:“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很是恰当,对于故宫里的工作者来说不应将自己别具一格的创作夹杂在文物中,不是有花绚的技巧就夺人眼球。尽管有些文物不符合现代审美,修复大师们有创新改造的能力,但他们仍认为每一件文物都在独特的环境和性质下被创造,不轻易改动,是在每一个角度每一丝色彩每一个深浅中显现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