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第一次听说“催眠”这个词是2014年的一部由徐峥和莫文蔚主演的电影《催眠大师》,当年刷新了国产悬疑电影票房的最高记录。当时,虽然没有看过这部影片,但扑面而来的海报宣传已经将“催眠师”这个词深入人心,我更加是倍加好奇,感觉催眠就是一个很玄幻的巫术,攻心术。会把它妖魔化。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对催眠的误解,从“催眠”这个词便开始想入非非,联想到催眠师会有神奇的魔力,吹一口仙气,对方会立刻应声倒下,睡着,思想也会被人操控,甚至会说出自己的秘密,银行卡密码等等。我不禁扑哧一笑,没文化,真可怕。
赛娜老师不亏是资深的心理专家,开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辟谣,指出催眠的几大误区,消除大家的紧张和恐慌心情。告诉我们,其实催眠的真正的秘密:所有的催眠都是一场自我催眠,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催眠,是直接和潜意识的一场对话,催眠不是睡眠或心灵控制,你比想象的更加安全。但是,如果对方意识不许可,没有全然地敞开,再高明的催眠师也无能为力。就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的教育水平再高超,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动力,不愿意学习,即使天天一对一,结果也不会有所改变。
催眠的核心要素:想象和注意力。
“你永远无法走得比自己想象更远”, 我很喜欢这句话,回家的路上,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上课的照片然后附上这句话,照片中同学们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其实,这句话就是一个催眠词,读起来会觉得自己瞬间有了力量,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想不到。如果,我对未来时常有非常清晰的画面,我就一定能做到。感觉到,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主宰和掌控权,我可以成为我想成为的人,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生命会以一切尽可能的方式来支持我。我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且轻松自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里面的故事也证实了潜意识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
“注意力”决定你是活在天堂还是地狱。你的注意力关注在哪,生活就会呈现什么样子。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数不胜数。比如,孩子的磨蹭,起床,吃饭,拉屎,写作业,看电视,睡觉……都要催,大多数妈妈会抓狂,为什么孩子越催越慢,无论你怎么催“快点……“或者歇斯底里的大吼都无济于事,孩子仿佛没有听到似的,依然那个节奏,”慢悠悠”的做着他的事情。我曾经也是这样的模式和孩子说话,我也是这样焦虑的妈妈。然后,妈妈会给孩子定性”我孩子就是磨蹭“”我孩子就是拖沓“,最后,孩子也真的变成了我们说的那个样子。我也真正理解了,其实妈妈就是孩子的催眠师,我们的唠叨变成了诅咒,孩子也活成了我们说的样子。孩子”慢“是在过去,当下我能做的是什么?我要孩子是什么样子呢?我希望有什么改善呢?如果,我们切换思维模式,切换关注点,把注意力从过去转移到当下,或者是未来的画面拉到当下。体验一下自己的身体感受以及内在变化,自然和孩子的语言模式会改变。想起刚刚读完的那本书《当下的力量》,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力量的。不论在过去或者未来,都会有恐惧,懊悔或者焦虑,然,我可以做到,把自己带回当下。
赛娜老师还带领我们体验了神奇的催眠,大白和柠檬。大白的游戏,我的第二次比第一次远了2-3米,我不禁咂舌,我永远不知道我的潜力有多大,孩子也是,有了无限的想象力之后,一切的变化都是惊人的,也是真实的。
还有催眠体验,我给SN念了催眠词,我担心的是我的普通话不好,前后鼻音不分,翘舌也不分,我的断句也不对,念的不好的话不能带给对方一个好的体验,我默默地尝试闭上眼睛听自己的声音,感觉我的语音,语调以及断句。然而,最后得到SN的反馈却是她根本就没有留意我的发音,只是我的低沉缓慢的声音,把她带入了飘飘忽忽的境界。感谢SN的反馈,这一刻我有趣地体验到了,别人怎么想我根本不知道,我看到的担心的都是自己的投射,从头到尾,我只是在和自己交涉。
最后一个是同频的游戏,能量场无影无形,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科学数据说出个所以然,但它却存在着。就像是父母链接,是能量的链接。水知道答案,时钟摇摆的实验,也是一个能量场的实验。我和DJ结伴,我坐在她的后面,起初我心脏怦怦地跳,几分钟后,我昏昏欲睡,眼睛睁不开,没法看她肩膀的起伏,索性凭着感觉吧,实在太困了。结束后,DJ的反馈是她脑子里想法停不下来,难怪啊!她的能量被我链接到了。据说女性的能量是男性的五十倍,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妈妈开心快乐的,家庭的能量场也会轻松愉悦,如果妈妈焦虑,全家也紧张。
坚持给自己充电吧,能量满满,做全家的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