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住在村里,上下学路上看到别人家敞开门播放着《天龙八部》,黑白电视里的画面打斗激烈,配乐好听,令人热血沸腾完全迈不动腿了。就那么眼巴巴地站在人家门口看,一集结束,才突然发现上课要迟到了,天已经黑了,深一脚浅一脚地抹黑回家,想着又要挨骂了……于是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零星看了些片段,以至于长大之后回想起来只记得几大主角的名字,故事情节模糊糊知道一些,开头结尾全然不知。
最近偶然看到《王牌对王牌》里请回了97年黄日华版剧组成员,小时候的追剧未了心愿重又速燃。《天龙八部》原著的特点是主旨宏大,以如椽巨笔描绘出了朗朗乾坤,芸芸众生的全景画。不像《笑傲江湖》、《鹿鼎记》二书侧重于的政治和社会这种比较现实的问题,《天龙》更多关注的是形而上的问题,也就是对人生的思考,佛学贪嗔痴放下、恩怨荣辱俱在灰尘的思想。它着力于展现命运的强悍,并试图寻找出人生超度和解脱的途径。一边看一边暗暗佩服金庸瑰丽离奇的鬼才想象力,而且用笔及其大胆,最打动人心的一处莫过于“塞上牛羊空许约”那章——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青石桥上乔峰一掌拍出,打得阿朱五脏六腑俱裂,香销玉损,也打得读者和观众泪飞如雨。
看到这里我在替阿朱乔峰悲痛之余,不禁忿忿然不平。阿朱这个角色人设冰雪聪明,善解人意,怎么会做出这种圣母举动,一厢情愿自我牺牲代父受死,以为这样一来就能换来和平,化解仇怨,怎么可能嘛!先不说这一“壮举”后续效果怎样,她难道没有考虑过自己死后乔峰如何自处?可以说乔峰真正的人生悲剧是从这开始的,原本困扰他的身世之谜在看到宋兵打草谷,残暴杀戮辽人的时候就已得到解脱,按他的话来说是:“从此不以自己为契丹人而耻,也不以大宋人为荣”。可惜乔峰刚把爱情的支柱立起来,在苦味的人生中找到了一点点甜,阿朱就来了个一次性釜底抽薪,让乔峰再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人生大厦彻底轰然倒塌,从此他是真的活得只剩下一具躯壳,心如死灰,了无生趣。
文学作品要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书要卖得好,就得足够吸引读者,家国冲突、生死冲突、情理抉择、悲剧或者喜剧底色就一定得浓墨重彩,所以阿朱确实是一定得死,而且一定得死在乔峰的手上,这样才有震撼力,这样才极大地彰显了命运的悲剧。否则他们两个跑到塞上隐居,你打猎来我放羊,可不就成了天仙配,后面30集就拍不下去了,也没阿紫啥事了。这个情节的安排不可谓不妙,非常成功地展示了造化弄人的目的。然而,阿朱却死得有点生硬,有为情节造文的痕迹。如此关键的节点经不起推敲,无法让人信服有三:
1.逻辑bug:三十年前雁门关大战之时,段正淳不会超过20岁,江湖英雄豪杰凭什么会听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冒着生命危险去杀人?
2.沟通问题:背负着杀父杀母血海深仇,理应谨慎查证幕后凶手,乔峰谋有谋,要略有略,他有勇有谋、办事精细,杏子林平叛就可见一斑。而他竟然丝毫不怀疑马夫人说出的“带头大哥”,他不正面问段正淳是否在30年前杀害其父母,只问段正淳有没有做过亏心事?让一个孩子失去父母?试问哪个人平生还没有干过一些亏心事,更何况处处留种的风流段王爷?但是他没有正面去问,对方也没有正面回答,双方稀里糊涂认定了“带头大哥”。这一段绝对可以拿到沟通管理的课堂上作为经典案例分析了。
3.人设不符:乔峰与段正淳一问一答时,阿朱隐藏在侧偷听到了,但两位武功高手完全没发现有人偷听。而阿朱易容成乔峰与其父相见时,也没有再次问他个确确凿凿,清清楚楚。一边是丈夫,一边是父亲,如此重大的利害关系,她怎能不好好考虑?怎能不怀疑乔峰问话中的大漏洞?但是她可以想出假扮段正淳的瞒天过海之计,却偏偏就是看不出萧峰问话中的漏洞。她更没有与父相认,临死之前没有喊过一声爹和娘。
天龙八部,本就包罗万象,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生若直木,不语斧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