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让自己收获很大,尤其是这个成长熵型,那么怎么来测定自己熵型呢?原来他们可以分为这好几种呢,
1.成长型思维/增效型做功倾向的“海豚型”
充满好奇、精力充沛,甚至具有大五模型(Big Five)中“定向性”(Directedness)的特质,即高度专注、目标明确、低神经质。
2.成长型思维/内耗型做功倾向的“树懒型”
树懒型的人是生活中的大智若愚者,看得清目标,并不排斥变化,因为具有开放的特性通常也不缺少机会,但有时情绪过于敏感,过度深思熟虑的习惯使自己难以将想法付诸行动,总是在“先想清楚”这个环节陷入无限循环。此外,他们会通过刻意压制欲望来获得掌控感。树懒型的人虽然慢但属于典型的厚积薄发,内心的负累一旦被卸掉,不再做“行动上的矮子”,便会获得速度惊人的成长。
3.固化型思维/增效型做功倾向的“犀牛型”
犀牛型的人精力旺盛,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通常游刃有余,也能找到乐趣,在熟人眼里是个靠谱的人。但固化型思维使得他们对向外界开放有所保留,经常会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以心安理得地留守在原地,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他人,令人产生压力。
4.固化型思维/内耗型做功倾向的“海鞘型”
海鞘型人目标混乱,对外部刺激反应迟钝,拒绝变化,低开放,高内阻。优点是可以快速自我修复。
作者强调,请牢牢记住“暂时”和“倾向”,不要将了解自己变成定义自己。纵然有四种熵型,但是我们人大多数时间是比较复杂的,会同时拥有几种熵型,或者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工作重心会呈现不同的熵型,而且熵型是会随着认知的改变逐渐改变的。
除此之外,第三章还提到要识别自己的情绪排出积压的熵该如何去做。其中有一些很经典的感同身受的精彩句子,例如:
内心对自我来说就像一个漆黑一片的房间,意识这东西就像手电筒一样,照到某个角落我们才会注意到那里,但它永远无法同时照亮整个房间。而在意识照不到的地方,潜伏着一个能帮我们感知这些念头的助手——情绪。
悲伤本质上是对丧失感的投射。我们的内心对这种失去越不甘,越忍不住想做点什么,越会因为意识到自己的无力而生成更复杂的复合情绪。
悲伤是一种弥散性的阴性情绪。它就像沼泽那样让人很容易陷进去,不容易出来,越挣扎陷得越深,如果想用抽水机把沼泽抽干会更危险。所以对待悲伤不能强来,封存或吸走都不行,只能慢慢将它从稀泥降解为略微硬实的润土。
普通人和学霸最大的差异并不在智商上,而在于后者每天很自然地在做自己觉得舒服的事,而前者每天在做不舒服且目的不明的事。
短平快是大部分人最常用的策略,但这是一种没有复利效应的“救命稻草”行为。除了对还没发生的事担忧,人在无所事事时也会产生焦虑,甚至更强。当人在没有目标的时候,身体是会感知到认知能量和心理能量在不断流失的,于是听到焦虑大声地喊:“赶紧做点什么阻止能量流失吧!”但很多人白白承受了焦虑的难耐,却始终没有转化为有效行动,最终被越积越多的焦虑吞噬。
经常“丧”可能是因为身心疲惫,有些无助,有些厌倦,还夹杂着对自己的失望和对未来的焦虑。
当你和知心好友一起聚会时,虽然是社交,却可以心安理得地游离在参与和不参与的边缘,这时所感到的一种静静流淌的愉悦感。比如知道自己即使一言不发,身边这班人也不会觉得“你有病”的那种安全感和满足感。
外物对维持生存很重要,但超过生存所需就无关紧要;他物更重要,但无法强留,有则珍惜,去则随缘;内物的核心是自我认同,当失去其他两物时,它是内心最后的支柱。为了保护最怕失去的东西,我们往往会不惜代价,因为这个东西一旦没有了,人生的意义就好像随之烟消云散了。
早起的意义在于:利用清晨这段身体和意识秩序程度最高、外界环境熵最低的黄金时间,想要健康体魄的出门去锻炼,想要提升认知的翻开书本学习,想要好情绪的放点音乐给自己,然后从容地做一顿早餐……而不是因为它是个公认的“好习惯”。
就算你是一个意志力强、信念坚定的人,如果做一件事的益处都是靠想象来支撑,哪怕能坚持一段时间也必定痛苦不堪。不做就感受不到益处,感受不到益处就没动力开始做。“
一个陷入平衡态的生活就像一池不流动的湖水,毫无波澜的湖面下积压着大量污垢,不断消耗着这池水的生命力。我们正在进行的这件事就像一块石头,把它扔向平静的湖水后,泛起的水波纹会扩散至很远的地方,吸引来更多的生物参与生态修复。但涟漪效应到底带来的是什么,一开始扔下的石头决定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