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作者公众号【禾也云画】
今天这个话题开始之前,大家先在自己的大脑里想一下什么叫“思考力”?
|“思考力,仅仅只是单纯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是一套复杂的思维框架?”
如果大家认为是前者,那么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所以“思考力”到底是什么呢?
对,你猜得没错!
“思考力,就是我们的“思考框架”!”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大家“如何打造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框架”?也叫“如何打造我们的思考力”?
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01
攥写评论,培养我们的“思考体质”
“思考体质”这个词,我相信大家都很陌生,说白了,其实它就是指我们在生活中是否具有经常思考的习惯?
怎样培养经常思考的习惯?回到标题开头,通过“攥写评论”。
处在信息大爆炸这个时代,我们每天通过网络在手机上可以接收到很多信息,目前很多手机平台,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培养“思考体质”的道场。
比如当我们在手机的某个平台上看到一篇写得很不错的文章,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去积极地评论;当然,这里的评论并不是让我们随便说说自己的感受,它有一定的框架体系:
|一、每次评论字数不得少于100-200个字,字数如果很少,就达不到锻炼“思考体质”的效果;
二、前后文一定要逻辑通顺,且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我们在评论的时候不能出现语法逻辑上的错误,也不能抄袭,必须是我们自己认真思考的结果;
三、评论一定要有张力,能够和评论区的观众产生共鸣。一个好的评论一定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引起注意的理由,一定是我们的评论对观众产生了共鸣。
好的评论到底长什么样子?这里举个例子,分享一条来自【知乎】的高赞评论。
如图所示:
想要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框架,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培养“思考体质”。所以没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去多写,多评论!
02
运用现象学的思考与态度
打造“思考框架”的第二步——“运用现象学的思考与态度”
首先,我们先从一个新的概念开始——“现象学的思考”
什么是“现象学的思考”?
定义:“ 暂时抛去对经验和真理的确信,首先关注现象本身。”
在古时候,古人常常会用“一叶障目、盲人摸象、管中窥豹”等成语来形容一个看待事物不够全面的人。
我们有时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经常会陷入到这样的思维陷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喜欢依靠自己固有的观点和经验来看待运动发展中的事物,而不尊重现象本身。比如,家庭中的“亲子矛盾”,职场中的“低效努力”,等等......
我们要知道:“人具有局限性,任何真理和经验也同样如此。”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套绝对的“普世逻辑”,我们只有永远去关注现象本身,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用立足当下的视角去观察事物与事物之间运动的逻辑和规律,就像我们老一辈“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认为的那样,就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
要做到这一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的确很难。但是我认为,人只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才会得到更大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吗?
其次,就是“现象学的态度”,这一点相对于前面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一句话总结:“永远保持我们求知探索的好奇心——Keep hungry!Keep foolish!”
03
借鉴“牛人”的思考框架
这里所谓的“牛人”,就是指那些在历史上被大家公认的“伟人”。
“想要搭建出一套厉害的思考框架,我们只有先向厉害的人学习!”
这些“牛人”能在历史上做出伟大的成就,肯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套思考框架。正是因为这些东西,让他们每次遇到重大难题时,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做出伟大的决策!也是因为如此,当他们不管遇到命运中多大的磨难,都能一次次地挺过去!这里推荐大家阅读“名人传记”以及观看“伟人的纪录片”。
我们学习这些东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能沉浸式地进入到伟人当时所处的那个环境中去观摩和学习。比如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当年做出了“万里长征的伟大决策”,要是如果换做是我们,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也有勇气做出那样的决策呢?
文章的最后,我还想跟大家再发散一下。
|“搭建思考框架”的目的,其实就是给我们的大脑安上一层“信息的过滤网”。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每天就不会被许多繁杂而没有价值的信息牵着鼻子走,就会懂得如何去分辨哪些信息对我们是有价值的,哪些信息对我们是毫无意义的。
过了这一步,然后我们要做的,只是选择性地把需要的信息通过我们的大脑整理一下,最后就形成了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框架。
当我们需要它时,它就会自动从脑海里“蹦”出来,完全不用担心记不住,因为这时候,我们的大脑里已经给它安了一个“家”。
作者寄语: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明白“打造思考力(搭建思考框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