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对于好将领的职业道德要求是: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具体含义是指:
第一条“进不求名”, 不因为追求自己的名声而贸然进攻或前进。
第二条“退不避罪”, 该撤退时就撤退,不因为会被国君问罪而不退。
选择进退的标准是什么?有两个标准:“唯人是保”, 一切以能保护民众为标准;“利合于主”, 一切以符合主君的利益为标准。这是要求将领“无我”,完全的无我,不能考虑自己的利益。
我将之称为 将领节操的十六字方针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利合于主”。
对于古代的将领来说,他们要守住这个节操;对于今天在公司工作的我们来讲,也要守住这个节操。
我们分析下 岳飞的“千古奇冤”,就能更深刻的理解这四个职业道德到底意味着什么。
岳飞是不是符合《孙子兵法》里认为的“国之宝也”的将领呢?
岳飞可能符合十六字方针中的第三句“唯人是保”,保护百姓利益。但不一定符合第四句“利合于主”——符合国君的利益。而且正是因为不符合第四条,所以他被杀掉了;因为他符合第三条,所以他到今天还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怀念。
“利合于主”是个很微妙的概念,因为国君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不完全相同。
当初岳飞的口号是“打到黄龙府,迎还二帝”,二帝就是两位被金国俘虏的宋朝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如果两位被俘虏的皇帝都迎回来了,那将现在的皇帝赵构置于何处?
所以北宋的灭亡,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不是金国,不是金兀术,而是赵构。因为他本来是没资格当皇上的,但他现在却当上了皇上,大权独握。
如果金国在军事上打不过宋国,不用岳飞花力气打,金国自己可能就把赵构的哥哥宋钦宗送回来,从而给他制造一点政治危机。俘虏了敌国的皇上没有太大用处,因为人家可以另立新君,而送回去反而可以给他添乱。
所以赵构最恨的就是“迎还二帝”这个口号,他后来跟金国签署和议,不仅不要迎还二帝,还要求金国把这两个皇帝都扣留住。
宋徽宗和宋钦宗都写信求赵构把他们要回去,说我们回来做一个平民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要。赵构就是不搭理,并且他只要求金国送回他的生母韦氏。
所以,和平是赵构定的国策,而岳飞所取得的军事胜利正是他获取最好议和条件的时机,他要抓住这个时机签署和议。因为如果再打下去也不一定就能收复中原,也许局势还会反转。这是赵构的真实想法。
岳飞所取得的威望以及他对政治的参与欲望,对赵构构成了巨大威胁,所以他要杀掉岳飞。要杀岳飞的是赵构,不是秦桧。秦桧在岳王庙跪了一千年,实在是替赵构跪了。
所以“利合于主”的是谁?是秦桧而不是岳飞。岳飞占了个“唯人是保”,保护民众;秦桧占了个“利合于主”,他两人各占这个标准的一半。那如此说来,岳飞到底是一个好将领还是坏将领?
这中间有很微妙的区别,之前我们说了国君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并不完全相同。孟子把忠臣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君之臣,他只忠于国君个人;另外一种是社稷之臣,忠于国家百姓。 岳飞能够成为人民怀念的英雄,就因为他是忠于社稷而不是忠于国君。
岳飞的案例对我们今天职场人的职业道德有启发,主要有两点:
第一,利合于主,强调你要始终站在老板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我们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如丰田能够快速崛起并且持续辉煌,其中之一的秘诀就是丰田的生产方式,强调你始终要站在比你现在的职位高两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你始终把自己当成公司的老板,能够站在老板的立场来思考和做事,这是第一个职业操守。
第二个,“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当领导乱指挥的时候,比如说给我们定一些根本完不成的指标,那怎么办呢?兵法上说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如果在独自做事的时候面对很大的风险怎么办呢?答案就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网络上有句话说到,努力工作,等待被开除。这或许是有点儿悲观的说法,然而这种说法就体现着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作为职场人在公司工作,你不应该考虑能不能拿到奖金或什么时候能升职。你应该考虑的就是努力工作,等待被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