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余华的《活着》,我都是边读边哭,边哭边读。
在那个简陋的时代,福贵一家的故事为那个时代罩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穿过时代的凄凉,给当代的我们带来些许暖流。
特别是故事里的家珍,看似温顺,却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活出了不一般的艰苦人生。
1
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她在家也是个小姐,穿旗袍踩高跟鞋上夜校。
家珍在上夜校的路上被地主家儿子福贵看上了,便被他娶回了家。
福贵行事荒唐,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就是不把娶回家的家珍当回事。
福贵在青楼和龙二赌博,有七八个月身孕的家珍跪着求福贵回家,福贵不但不听,反而对她拳打脚踢。
后来,家珍被人拖了出去,挺着肚子独自一人哭着走了十多里泥泞的路回了家。
经过父亲的米行时,家珍只能悄悄地站在门口看着父亲在煤油灯下清点账目的影子,偷偷地哭泣。
她知道自己已经如泼出去的水一般嫁出去了,再苦的日子也得自己一个人走下去。
2
福贵这么对家珍,家珍没有因此记恨他,依然对他死心塌地。
福贵因为赌博输了家产,气死了亲爹。
家珍的爹敲锣打鼓要接家珍回去,家珍虽然跟着爹回去了,但大半年后她还是带着儿子回到了她与福贵的家。
在她心里,娘家再好,也不再是自己的家。
有福贵和孩子的地方才叫家。
福贵去城里给他娘请大夫,半路上被抓去当壮丁,家珍便带着两个孩子在家里苦守了两年。
看到福贵回来了,她激动地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她想:福贵回来就什么都好了。
福贵回来后,看到龙二在土地改革中被枪毙了,有些后怕。
后来他安慰自己说,自己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而家珍却说,她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福贵做一双鞋。
家珍要的不多,只要一家人能永远在一起就满足了。
3
人民公社期间,家珍得了软骨病,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这样会不会拖累福贵,拖累这个家。
福贵背着她去医院看病,她一直重复说,她没病。
当医生说这个病治不好时,家珍却显得有些高兴,因为她知道家里根本没钱给她治病。
后来村里干活记工分,家珍因为生病挣的工分少,心里难过。
她还想干些重活多挣点工分,谁知割稻子的时候家珍摔倒了,额头碰到镰刀流了血。
家珍心有余而力不足,她哭着问福贵:我还能养活自己吗?
听到福贵回答她说“能”时,家珍的心放了下来,她也不再执着于干重活赚更多的工分了。
大饥荒期间,家珍拖着病体带着孩子挖野菜,还拄着一根树枝走到城里,从她爹那里要到一小袋米藏在胸口带回家。
那可是她从她爹牙缝里挤出来的米,也是他们一家四口连续一两个月都没有尝过的珍贵的米。
4
饥荒过后,家珍的身体越来越重,田里的活已经干不了了,只能在家里做点事。
她扶着墙在家打扫卫生,结果又摔倒了。
这下她只能坐到床上,把自己的旧衣服拿出来拆了给儿子女儿做衣服,她说:有活干心里踏实。
后来,家珍连针都拿不起来了,她以为自己快死了,开始交代后事。
福贵对她说,自己在战争的时候就应该死了,可他靠着“活着回来见你们”这个念头活了下来。
他问家珍:你怎么能舍得就这么扔下我和孩子。
家珍因为福贵的一番劝勉又有了生的念想,她说: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见你们。
有庆的死,让家珍本就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她再次心如死灰。
福贵已经为家珍准备棺材了,但凤霞对家珍的不舍再次把家珍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后来,凤霞结婚怀孕,家珍似乎又和普通老太太没什么区别,开始过上晚年生活。
谁知,凤霞又因为生孩子大出血去世了。
家珍的心脏再次受到暴击,这次再也没有力量能支撑她活下去了。
5
家珍的世界不大,只有自己住的茅草屋和丈夫孩子。
家珍的要求不高,只要一家人每天在一起便足矣。
丈夫一开始不靠谱,但是既然是自己的丈夫,她愿意等他浪子回头。
还好,败完了家产的福贵开始心疼家珍了,所以家珍临死前对福贵说:
“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
可福贵知道,家珍嫁给他之后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然而家珍却说她这辈子过得很满足。
她竟然还想要下辈子依然和福贵在一起。
我想,家珍对福贵的爱是深沉的,她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这个她和福贵的小家。
6
家珍生了一对儿女,有庆单纯重感情,凤霞孝顺懂事。
让人痛心的是,家珍的儿女都死在了自己的前面。
每次看到有庆因为抽血而死,凤霞因为生孩子去世的时候,我都会想:家珍怎么能承受得住这样的打击。
同样是母亲,我最看不得的就是孩子因为种种意外受到伤害,甚至去世。
如果我是家珍,我可能也宁愿死掉也不愿活着接受有庆和凤霞的离开。
福贵能活着,靠的是“回来见你们”,而家珍也是一个早就有死的迹象的人,她靠的是“每天能看到你们”才将自己的生命不断拉长。
家人是家珍求生的力量,失去家人便成了她的催命符。
福贵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
家珍这一生,努力地活过,死也没有遗憾。
虽说一生坎坷,生活艰苦,但是她从不抱怨,一直以一颗柔软的心温暖着家人。
她像一颗不起眼的星星,看似平常,但是她也为黑夜贡献了毕生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