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将近半年时间,加上2年写日记的记录与反省。
我总结出两个思维方式,值得刻意地练习。
1.洞悉一直更替的影响圈和关注圈
这两个词出至史蒂芬柯维撰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习惯一:积极主动里面的一个章节。读完这个章节便能发现,无论从宏观的角度:当自己拥有或新增一个新的身份(公司的职员、父母、长辈..)、处理一件长期可持续的事情。还是从微观的角度:当自己有机会参与决策并做出贡献,改善并优化每一处你所关心的领域时,都可以尝试思考,自己的影响圈到底是什么?可以怎样影响?以及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在《孟子·尽心上·忘势》里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背后蕴藏的不也正是这套高度浓缩的思维模式吗?当自己穷困潦倒、生活拮据时,集中关注自己所能影响的,发挥所“能”,才能完善自身的修为素养。当自己资源充沛,能力过人时,集中关注自己多能影响的,发挥所“能”,才能拓展边界施展抱负。
[注:能有两层意思,一谓能力,作为名词;二谓可以做的,作为动词]
更为重要的是,一位十多岁的懵懂少年和一位拥有了家庭和工作好几年的成年人来说,他们的价值观不尽相同,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的影响力也不一样。影响力贯穿了我们的一生,而且总在不断变化和更替。
因此,每次做出重大的决策(继续留任?/放弃离开?… …),面临截然不同的处境(跳槽到新公司?/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出差?/拜访不同的首要负责人?… …),都值得刻意提前思考一番。
当自己能顺其自然,娴熟准确地细辨出影响圈和关注圈的最终分布。那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便能多几分明了,少几分糊涂。
2.做出反应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的“大脑”
大脑是个矛盾体。它既十分聪慧,富有潜力,又相当容易受骗和蛊惑。
如果不是有人再跟踪、再深入地调查和披露,例如:宁波老虎吃人事件、电学博士杨永信感化网瘾少年、马加爵杀大学宿友… … 直到最后一刻都不会有机会察觉到:原来事情还隐藏着一个天翻地覆的“真实”结局。
如果不是有人能自我觉醒,乐意分享心得和经验。
例如:古典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傅佩荣《自我的觉醒》 、刘末鹏《暗时间》 、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如何赢得朋友且影响他人》 、彼得·德鲁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 … … 直到最后一刻你也难以察觉到:原来人的大脑还有很多地方尚待开发。自己曾掉进的坑,亦可以爬出来拯救“自己”。
当我们知道我们受控于我们的大脑,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教育,摆脱个人“默认设置”的束缚。
在其中发现自己的软肋和尚待提升的地方,那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刻意练习也感到值得啊!
*******************************************************************************
PS:从以下视频书籍受到启发:
1. 这就是水——戴维福斯特华莱士在肯亚大学(Kenyon)2005年毕业典礼演讲
2.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3. 《拆墙》 、《你的生命》 、做自己论坛优酷视频——古典
4. 如何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开放的智力专栏
5. 信任五环,超级销售拜访技巧——网易云课堂
6. 由华为裁员传闻引发的思考:年轻人如何避免中年危机?—— 知乎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