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俊平,焦点网络中级,坚持分享1014天,2019年2月7日星期4
过去现代理论者看重客观与科学的观点,强调唯一、外在的现实,探寻着人们的本质与真实,认为人们寻求咨询来谈问题,是因为当事人认为的问题,背离了大众认定的“正常”行为行为范畴。而且来谈的问题是因为过去的经验决定了现在的行为,值得加以揭露。然而迥异于这些现代理论的个别治疗与家庭系统治疗工作重点,社会建构论特别看重以下几个观点。
1社会建构论并不认为任何的知识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这一观点挑战着传统既定的约定俗成的知识来源,也提醒着人们应质疑对世界“应为如何”的假设。社会建构论强调多元差异的框架及每个人的独特性,看重拥有知识的每个人自身的整体与彼此间的合作以及社会建构论相当看重当事人的主观认定的现实,不会质疑其是否正确或合理逻辑,也特别呼吁没有所谓的如何过好生活的正确或唯一的方式,也没有哪一个人所理解知识的方式,要比另一个人更为优秀。
2社会建构论认为描述与了解“世界为何”的语言与观点,具有基于个人历史与文化脉络的独特性与关联性。任何对现实的了解都是基于语言的使用,以及人们处于其生活情境中实际的功能运作,特定主流社会脉络中的历史事件,语言的使用对个人真实的范畴会有所影响与限制,以及当事人描述自身故事的语言形态与用字创造了当事人经验的独特意义。而每一个诉说故事的当事人会受到主流社会价值的影响,但仍由其对特定情境的主观知觉与立场,而且表达也有着受成长历史与文化环境影响的不同于任何一个人的独特个人化真实。
3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不是来自孤立的心及个人化的经验,知识与语言并不是固定不变或普遍存在的,也不存在着语言表达者背后深层的结构。人类的知识是被建构而来,非既存而被发现的;而且知识是需要依赖脉络而存在的,知识与意义是人们解释历程的一些方向,是基于交谈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基础是由他们共同完成并一起协商而得的。知识与意义是人们解释历程的一些方向是基于交谈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基础是由他们的共同完成并一起协商而得的。知识是源自人们相互主观性以及互动关系的特殊性,通过对话诠释分享及关联经验的过程建构创造出来的。亦即所谓知道了解懂得的知识,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对话沟通与人际互动,在参与对话者的彼此之间特定关系与当时对话的情境脉络的条件下,一起相互激发激荡,形成超出预期的理解或结论。
4由于社会建构论相应的知识的建构是透过社会互动而来,所以所谓知识与社会互动是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共同建构的。换言之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创造了意义,众人所认为的事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互动的产物,且人类生活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故事化生活。而所谓的理解,亦是从社会互动中相互协商而来,这些协商得来的理解被视为会很实际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的实务运作并非仅是抽象的概念而已。一如社会行为最重要的层面是沟通的影响,沟通已是社会的行为顺序里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每个人在与不同的人沟通时,其行为受到影响而会有有所不同。于是在沟通互动时,要去理解整个沟通脉络与历程,而非只是着眼于单一事件与讯息,改变一个人更重要的不仅仅是处理内在议题,而是可以通过改变沟通互动以及外在系统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