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

今天是习作课。习作授课内容是《推荐一个好地方》,主要形式是采用“讲授法+小组合学”。

1. 谈话导入

今天上课,导入部分做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因为是第一次带着班里孩子们写作,所以就想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对写作产生兴趣。

那么怎么去做呢?“开怀大笑”是个好办法。结合之前和学生相处经验,开怀大笑不仅会让班级氛围更融洽,还会放松僵硬的肌肉,更有意义的是,看到书上写到,还能让大脑释放内啡肽,让人感到暖洋洋的。

于是,课堂开始,一改前两天直接上课的方式。先来了小游戏。先让孩子们自己露出牙齿,欢笑,结果很多孩子们没有放开。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是尖叫声。接着,讲清要求,让孩子们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目视对方,再露出牙齿和微笑,最后一声令下,全班欢笑。

哈哈,这次效果太好了。教室里瞬间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气氛一下子起来了,教室里似乎也真的变得更加温暖了起来。这可真是不错呢!

2. 利用插图,打开习作思路

消除了习作的恐惧感,方法的指导就很重要了。让孩子们打开语文书,充分地利用了教材的资源。先让孩子们读教材中的导语,体会“流连忘返、乐园、赏心悦目”等词语流露出的对某个地方的喜爱之情,唤醒孩子们对某地的情感体验。

同时,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对“好地方”的理解。在交流中,孩子们明白了自己喜欢的地方都可以是“好地方”。

然后,让孩子们说一说心目中的“好地方”,在交流中,采用了小组合学的方式,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进一步梳理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发散孩子思维。

3.借助示例,构思推荐理由。

    写出推荐的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把推荐理由写清楚,是重点也是难点。采用了借助教材提供的例子和范文帮助学生构思推荐理由。

    教学设计最初,预设的是带领学生读读推荐古镇的理由,讲讲游乐场是个好地方的理由,再组织学生讨论一下,明确三条理由分别是从哪些角度说的。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推荐。最后,要把理由说充分。

    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刚读完范文和段落,孩子们直接要求我再读一篇。本来还很开心,没想到孩子直接来了一句:“多读几篇,我就背过了。就能记住了,然后抄到作文本。”一瞬间,有点愕然,但是仔细想一想,正在对于正在学习写作的孩子来讲,从模仿开始很正常。

    于是,停下了继续讲的过程。先给孩子们看了自己写得一些文章。然后告诉孩子们,写作不要害怕,也不要想着一次写好。作文先完成,一定要先“求真”!接下来用了很长的时间,给孩子们分享了写作的一些趣事,写作的一些方法,也讲了之前学生习作取得的荣誉。就希望用这样的愿景,这些真实的事例,让孩子爱上习作,开始自己真实的表达。

4.明确习作要求,当堂完成

    最遗憾的就是这部分了。两节课的时间,我们走得很慢,写得很慢,节奏很慢,边说边听,边讲边写,临近下课,只有一小部分孩子完成了初稿。

    课堂现场指导了实在不会写,写不出来一个字的孩子。孩子听了若有所思,总算是开了个头。在孩子们低着头书写的时候,全班转了转。还好,基本都在努力完成中。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在巡视全班过程中,指导了几个已经完成的孩子。下课了,惊喜来了,刘欣源用教的方法进行了二次修改。虽然只是一个段落的修改,但是孩子语言的真挚和真实,很让人感动。又给孩子说了一下试着改改第3、4段,夸奖了她有当小作家的潜质。孩子满脸微笑,蹦蹦跳跳回到了座位,又低头认真改了起来。

    一篇作文的完成,很容易。但是一篇好的作文,其实并不容易。告诉孩子们,要把作文草稿本随时装在书包里,因为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会不断修改,直到最终完成。孩子们充满了期待,我也同样充满了期待。

    学习课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对孩子来讲,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学着用课文的方法来完成自己的习作。接下来的课堂,会更安静,读和写的比重,写会慢慢加大。先从修改第一次习作开始。铅笔、黑色中性笔、红笔,几次修改下来,相信孩子们的习作会有变化。

    这个过程,确实很慢,也确实很长。但是,始终相信:教育,有些地方,真的是需要慢的艺术。

    又想到了昨天备课时,自己在学习群里的提问。小伙伴们和东进老师都给了很好的建议。今天上完后,又和组内小伙伴们进行了简单交流。真实的感受是“实现从学习例子到表达实践的过渡”真的需要时间、精力和耐心。

    突然想到了前两天读得一首诗:“大朵大朵的紫玉兰花瓣落下,微微的风吹着,一朵追着另一朵,像一个人走在另一个人后面。离得很近,却不敢说出,心里的喜欢。”或许,写作对于孩子们而言,现在就是这样的感觉。但我相信,走着走着,写着写着,花香一定会氤氲到每个孩子心里。

2、 作业布置

1. 说:说说自己今天写习作的感受,分享愉悦心情。

2. 读:《中国神话传说》自己喜欢的故事(41-60页),并打卡。

3. 写:没有完成草稿的孩子,继续完成。抄写第2课字词,按格式写在“语文簿”上。

三、作业反馈:

今天批改了孩子们的家庭作业。全班1名同学没有写,1名因病假写错本子。已经私信沟通,达成共识。同时,和孩子拉钩,约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放学前,两个孩子都主动拿着本子告诉我,说写完了。其中一个孩子还让我用手摸了摸写字的那页纸张的背面。我告诉孩子有凹凸的感觉。孩子告诉我,他写得很认真,因为我夸他字体很漂亮,所以要跟书法家一样。我告诉孩子是不是“力透纸背。”他开心的点了点头。

作业继续让第一排的小组长们收,让值日班长统计反馈。今天比昨天好了很多。持续坚持。

整体作业最遗憾的是,“匹”反复强调了,“得”也讲了,但是错的还是不少。反思了教学方法,也再次给孩子们进行了强调。

哦,对了,主动纠错得孩子,今天都得到了表扬。还有几个孩子,课下主动让我帮忙复批了纠错。好习惯在慢慢养成。

四、 小老师晨诵领读

按照学生自愿报名顺序,每周四个孩子进行晨读领诵。(第一轮领读同学名单已经发布,第二批孩子名单下午公布,领读内容是小学生必背古诗,PPT下午统一发在群里。)

本周领诵孩子名单(按照学生自愿报名顺序):井楚皓、韩星来、杨承与。再耐心等一等,小老师今天一定可以完成。

今天早上领读的是韩星来。小家伙早早就做好了准备。早上看到孩子拿着纸质版的古诗,小声在座位朗读作准备,真为孩子开心。果然,站上讲台的时候,站姿端正,落落大方,声音特别洪亮。表扬了小家伙的领诵,也鼓励了其他孩子积极参加。期待更多精彩。

五、课前三分钟

按照学号从前到后,每天轮流。(3号王鸣铎加油,后面同学提前做好准备)每天一个孩子。课前三分钟内容是“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

今天的课前三分钟是2号闵胤儒。由于本周课前三分钟孩子准备时间确实有些仓促,小家伙带着稿子上台了。仔细想了一下,和孩子进行了沟通。我们把稿子放下了。没想到,小家伙拿着书直接开讲了。虽然声音有点小,有个别地方确实不是很熟悉,可是孩子的自信和对内容的熟悉,还是吸引了同学们。脱稿演讲,也算是孩子今天的一大进步吧。和家长做了沟通和分享,我们都为孩子的进步感到高兴。期待后面更多孩子的精彩。

六、家校配合

需要家长关注和做的事情是: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回家主动询问孩子今天课堂讲授内容,及时鼓励和肯定,一定以鼓励为主,让孩子乐于分享,爱上语文。

2.读书打卡,贵在坚持。朗读内容是《中国神话传说》41-60页,今天是第四次,通过数据来看,从6个孩子没有打卡,到4个孩子,再到3个,真是不小的进步,已经私发提醒,读书还是要贵在坚持。

3.一定要关注群里信息。家长要关注自己孩子是否轮到课前三分钟或者晨读领诵。提前做好准备。

日子在一天天流逝,和孩子们相处也更加顺畅和愉悦。这两天,在在不断沟通和聊天中,反复强调“看见”。我们要看得见每一个孩子的进步,要看得见孩子一次次努力的过程。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告诉我们:“人始终是未完成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教育就是要能看见孩子的生命,永远看到生命在生长。我想,对于教育者来讲,最崇高的使命莫过于,求证生命的可能性,进而引领和拓展这种可能性。

看见孩子,看见生命本身,当生命不断被看见,隐藏在孩子体内的热情、灵感、勇气等美好的力量才有可能被唤醒。从而,最终提供给孩子们源源不断地向上生长的动力,收获超越与成长。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