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第六》21:大道缘何都返了璞,归了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最早研究世界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一定是观察法。
孔子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将观察的眼光,从天地自然转向人自身,并且在天地万物和人自身之间展开比研究的圣人。
樊迟问知,问仁时,孔子是从自己对于人自身观察的角度做的答复。知者“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仁者“先难而后获”。前者从眼前可以走的路出发,慢慢地找到了人生大道;后者从内心里找到人生大道,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去勉力实践,直至通达自己厘定的目标。
接下来,孔子发布了自己在人自身和天地自然之间所做的对比研究的科学报告,这个报告的全称可以叫做“试比较知、仁的体、相、用”。
一、知、仁的体
在孔子看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话要是放在今天来理解,就寡淡无味了。仁者喜欢山,知者喜欢水。那喜欢游山玩水的便是介乎仁、知之间或仁知兼而有之的人。沿着这个逻辑做推演,兔子、老虎、野鸡都喜欢山,算是仁者;泥鳅、王八和鱼虾都喜欢水,算是知者。越是推演下去,越觉得孔子的逻辑是说不通的。实际上,不通的不是孔子,而是脱离背景去理解孔子的人。
这里,孔子一是就仁和知做了对比研究;二是就天地自然和人自身做了对比研究。
仁者和天地自然中的山属性相似,知者更像是天地自然中的水。
在天地自然中,水缘道而行,无所阻滞,流荡不竭,知者的本质像水一样,所以乐水。山则厚重稳固,万物依附,傍之而生,仁者的本质像山一样,所以乐山。
二、知、仁的相
知者和仁者的外在表现是什么样子的呢?
“知者动,仁者静”。在孔子看来,知者的本质和水相似,变动不居,在流动中闪现生命能量,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仁者的本质和山相似,厚重稳固,给人以踏实稳固感,让人愿意依附和追随。后来,我们看街头巷尾的很多说法都源自于知、仁之相。比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实际上隐含了知者之行,任意江湖;再比如啸聚山林、占山为王,实际上是推展了仁者之相,借用了山所带来的依附之相。
三、知、仁的用
中国人从精神上是比较反对“用”的,但中国人从实际的角度讲,又是特别强调“用”的。也只有中国人能够真正明白中国人的意思。
如果你问一个中国老师,“读书有什么用?”,一定会气得他吹胡子瞪眼,一准儿要遭一个白眼,然后是一句冷冰冰的话——读书没用,你可以不读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师范的人都接受过同样的职业启蒙——如果你想升官发财、大有作为——最好不要选择做老师!你说中国人不讲究“用”吧,打开一部汉语词典,说到任何事物时,介绍的最多的全是它的功用。
中国人强调用,但不是在精神和口头上强调,而是低调、默默的偷着乐。
在这里——孔子的对比研究报告中也提到了“用”。
知的用途是能够带给人愉悦,让人长久的处于快乐境地;仁的用途是能够让人保持对生命本身的滋养,从而如山岳一般恒久,呈现使人长寿的功用。
仁者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像山一般,知者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如水一般。大道到最后缘何都返了璞,归了真?
君不见上下五千年,整个华夏史,就是一个人与天合一的历史。就是中国人用农业的方式和天地自然对话的历史。中华文明的一切都深深扎根于这一背景,孔子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你教他如何脱离天地自然?
在中华文明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大道,到了最后必然返璞归真,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