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最近在看的两本书,一个是《Born a crime》,另一本就是《项塔兰》。这两本最近都已经看完了,都得整理读后感了吧。正好今天工作上的学习又是荒废的一天,那就先来整理一下《项塔兰》的这套书吧。我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这本书是个系列,目前是三本,我都看完了,看到有人说还没有写完....看这种书真的是第一本就是amazing,后面的几本都会表现减弱,最后直呼excuse me那种,这套也不例外。
当你想要了解印度,你去搜索“与印度相关的书籍”的时候,我相信一定会出来《项塔兰》,但是其实他们都说的是《项塔兰》第一本,那是作者逃亡去到印度的见闻和所感,也许是因为我作为读者也是初次通过作者的视角去了解印度,这第一本真的是亲切而又到位的表达出了一个观察者在看到印度人民的一些习惯和风俗之后惊讶,接受和尊重,所以第一本真的是值得阅读的。《项塔兰》第二本就写到了作者卷入到了黑帮还有洗钱等事情,是作者在印度初次扎下根之后的一些事情,这里面有势力的结盟,作者在这些势力之下,阴差阳错的卷入到了监狱之中,还有失去朋友等的痛苦之中,这一本算是这一套里面初次揭露了逃亡到印度孟买的一些异国人员的过往和从事非法活动却又不会被抓住的勾结,作者就详细描述了如何制作假护照帮助其他人偷渡到其他国家的事情,虽然我们都知道这种事情是存在的,但是却没有看过这样子真实的当事人经历描述,而且这件事在那个时候是大规模的发生在印度孟买,当然这部我记得很清楚的还有作者被抓到监狱之后的一些事情,那种毒打,监狱里的等级关系,狱监的存在,还有势力的勾结,大家明知道作者逃犯的身份也不送回澳大利亚,而是放言谁都不许帮他,不会让他出去这种话,等到真的有人来救的时候,却会漫天要价,当然这些都是和势力,勾结相关。《项塔兰》第三部我看得很快,因为真的是越写越不知道作者的重点是什么,作者自己撰写了自己的自传,我感觉多少还是会有脱离写作中心而把重点放在自己身上这个问题,很多时候都是描述作者的所思所想,缺少客观的认证,当然看得出来作者想描述自己想找到救赎,找不到自我,还有自由,有很多心里描写,但是还是不能否认他是个逃犯的本质,他确实干下了很多害人害己的事情,虽然他的本质不坏,所以当第三本一直在描述他自己的很多事情的时候,我就不太想看了,因为一方面呢这偏离了我想看这本书的初中--了解印度,另一方面作者的写作中心让我觉得带有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分,所以都是这本书都是匆匆略过。这一本主要写的都是一个势力老大哈德拜想要带领一些人参加阿富汗战争的故事,在这场战争之后,有很多人牺牲,同时在路途中,很多作者心中的谜团也有被慢慢解开,比如为什么会被突然抓紧监狱,为什么自己的逃犯的身份会被发现,还有一人物关系也被厘清。当经过8个月之后,参加阿富汗战争幸存下来的人回到孟买,旧人替代新人,重新担起了在孟买黑帮里面的各种任务,包括对抗竞争对手,重新改进一些工作等事情。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这本书从第一部到第三部,很多人已经离去,还在身边的人也是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来伤痕,再也回不到最初的相处状态,有很多告别,有很多遗憾都表露出来了。作者也发现自己从一来到孟买那一刻都是被人有目标的盯上了,而从他自己的角度上来说,他却觉得每一刻都是发生得很难以置信或者带有期待,两者的不同,让作者会有被背叛的感觉。
这本书中有很多人出现在作者身边,有来自黑帮的很多兄弟,来自贫民窟的难民,但是最带给作者心里的快乐和慰藉的是普巴拉克以及普巴拉克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他们就像是印度人民的代表,有爱有热情。当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难接受普巴拉克的热情,我总觉得他是个街头骗子,他最终一定会骗作者,因为普巴拉克是在给一个旅馆拉客的时候遇见了作者,这种方式,真的很难不让人瞎想。但是普巴拉克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好朋友,他不知道作者是个逃犯,他对他非常的好,他带他了解印度,带给作者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也许是住在印度农村里的自己的父母,也许是贫民窟里的一个位置,也许是朋友的陪伴和警告。
这一套书,很推荐第一本,虽然描写的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的印度,但也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印度,平常我们从网络上看到的一些情节,都有在书中提到,比如挤火车,挤三轮车等,还有不靠任何电子设备只靠一种特殊的编码就能实现的“外卖服务”等。值得一读,在第一本书,可以随着作者的亲身体验去一起感受印度的风情,虽然总会觉得有点儿too much,但是等习惯了之后也会想到,我大概是因为做不到像他们那么热情,敢爱而且有信仰,才会心存怀疑和惊讶吧。
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总是做不到只读一套书的一部分,也可以全部读完,也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