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棒棒
写于:20240319
正文
昨天写到了新公司的一个基础环境,今天继续补充一些细节,为之后的几件小事的叙述打下一个基础,因为发现很多朋友不太了解创新公司是个什么情况,现在很多招聘的 HR,你问他有没有创业公司在招聘,他很可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他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 “劳务派遣”,现在市场的情况让我很不满意,因为所有的一切,除了那几个头部公司,还有要求极其高的独角兽,其他的岗位全部都成了 “临时工” 了,也就是说,普通的程序员,成了 “破落户” 了,这就很难办了,因为企业在不停的降低成本,同时这也暴漏出了一些发展上的问题。
现在没有人做创新了,或者说做创新非常非常少,为什么没有人创新,这就是个比较大的问题了,我认为一来是大家都在瞄着 “快钱”,在普通开发者的角度上来说,那就是这几年开发 “抖音(和谐)点赞(和谐)脚本”,“微信(和谐)站街(和谐)脚本”,这样的软件的人,越来越多,同时拿着两千元的预算,要找一个顶级工程师的甲方也大有人在。
上来就就是一套说辞 “这个东西很简单嘛,一个小时你就做完了呀,所以不能要这么贵,100 元搞定了啊”。这样的人很多,所以如果你要生存,要工作,最好警惕一下这样的人,他们不明白,也没办法跟他们好好合作的,这是我的经验,因为我当了好几次 “白干工程师”。
我的实习公司的人员配置还是比较简陋的,我算是一个 “后端” 吧,但是那个时候好像不怎么进行太细致的分工,其次大概还有两三个做服务端的同事,还有两三个做 iOS 端的同事,我记得做安卓的只有一位同事,其次还有若干编辑。老板或者说 co-founder 是有四个人,一个投资的大佬貌似并不怎么管理公司的事,我看他貌似只处理一些商务上的事情,也不在公司呆着,应该是 85 后的,当时看起来大家都很年轻,暂且把它称作 A。
还有一个清华的,腾讯出来的管后端这块,暂且把他称作 B 吧。我记得当时我和这个大佬在同一个办公室,也就是一个房间,是在半地下室里的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大概有六个人,都是研发,分两排的座位,我和 B 这位大佬是背对背而坐的,不过中间隔了几个人。
B 大佬那排一开始只有他一个人,后来跟我去上海的那个同学,也进了这家公司,坐在了我的背后,再后来武汉大学过来一个毕业生,坐到了我的同学与大佬 B 中间的位置,这个武汉的大佬后来去了 B 站,又辗转进了阿里,现在还在阿里呆着貌似,是阿里云还是淘宝,我记不得了。
这个武汉的大佬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他是我见过的少数对 linux 的掌握非常精纯的人,他用的系统是 arch linux,而当年我连 arch linux 的安装都不会,我装了好几次都失败了, 后来果断放弃,并坚持使用 ubuntu 到现在。我用这些东西其实用的很浅,没有什么深刻的钻研,还是以应用层的东西为主吧,因为我后来干的 “全栈” 也就是 “打杂之王” 什么都得懂点,什么都不精纯,我觉得要做技术,还是得练内功,除了金钱的奖励,这也算是一种修行,把一件事做到精纯,想想就很带进,不过其中辛苦也挺多的,需要不停的持续的钻研才行。
我那个同学是搞 IOS 的,也就是写个界面啥的,我对 iOS 不太熟,最近有一个产品要上 iOS, 还是得研究一下的。在半地下室的另一个房间,是很多编辑在一起,大概有四到五个人,因为人来人往一直有人离职,也一直有人进来。
根据业务的不同,编辑的工作其实相当于 “运营”,当时我看不出来,现在想想,当初的运营工作其实做的比较拖沓,我研究过其中一个跟我关系好的编辑的工作,他当时负责那个 “壁纸应用” 的编辑工作,工作实质内容就是在网上找图片,根据 iphone 的分辨率剪切图片,然后放到那个壁纸 APP 的后台上。
这个壁纸 APP 有一个 web 端,其实就是个网页,在上面可以传图片,然后在手机的应用上,就可以搜索到了,当时我觉得很厉害,现在看看貌似就是一个图片服务器吧应该,当然自己想象的与实际上差别很大,因为静态文件运维的工作并不是很容易。
这就是编辑的工作了,除了半地下室之外,楼上还有一层,里面大部分都是 iOS 的研发以及一位安卓的研发同事,我跟他们不是很熟,也不十分清楚,他们每天都在做什么。我印象中,有一个矿业大学的实习生,做了两个月,在公司做了一个 iOS 上的音乐播放器,其实就是调用一些现成的 lib, 然后写个界面,解析一下歌词的格式,播放音乐,貌似公司也有尝试做盗版音乐的 APP。这个我也是道听途说的。
还有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编辑,她胖胖的,不是初次就业,因为她的男朋友从山东过来,到北京工作,所以她也就过来了,她的男朋友貌似在新浪财经做编辑,而她由于是初次来北京,所以就进了小微企业。我对当时的就业其实觉得比较容易,因为我在 2017 年之前只要想工作,就能找到工作,还是比较容易地,同时项目也比较靠谱,不像现在没一个靠谱项目。甚至靠谱公司都是很少的。
现在的公司,真正的去做一个软件,去做一个游戏,或者去运营一个东西,很少的,大部分都是在做自媒体上洗(和谐)稿或者是搬运视频的业务,大家都要赚快钱,所以拼命的搞这些东西。其实这样做对原创伤害很大,我本人虽然写东西,但是我不看自媒体,因为大概觉得意义不大。他们传播的大部分都是情绪,不是知识和内容,并且标题比较夸张。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