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她也是未来的母亲,她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待人接物等等自小应从自己母亲那儿习得,这是言传身教的开始。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小时候妈妈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她说女儿是妈妈的罗裙带,以前年龄小不懂,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做了母亲后后才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
读完八月份的共读文章,心里久久不能平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今,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这篇文章以草山小学五(2)班为主,从五个方面对留守儿童中女童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支持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是用数据分析了我国目前留守女童的背景,然后从留守女童的生活环境、穿衣卫生、日常饮食、家庭分工、亲子关系几个方面深入调查12名留守女童的现状。然后从留守女童的教育支持,阐述了祖辈们对留守女童的教育期望与学业辅导;留守女童的学习成绩与自我期望以及同伴的支持、学校的支持。最后现实情况中的具体现象提出我们该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女童。让人深思。整篇文章读完,从最开始出现的那些惊人数据,再到聚焦某个乡村小学五年级一个班12名女生的现实生活时,可以说句句揪心。
从着装卫生方面来看,同样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里,她们因爷爷奶奶辈的旧观点,不仅要受性别的歧视,还要埋藏起追求美的自由和向往。在着装和审美上就可能就会比那些家庭注重穿着和讲究卫生的同龄女孩要更加自卑,幼小的心灵上也会滋生出一些看待事物的不平等。
从家庭饮食分配来看,依然是性别问题,都什么时代了,有些爷爷奶奶们居然还有这么偏心孙子而忽略孙女,特别是饮食上,这简直太不公平了。假如生活在父母身边呢?至少在父母眼里都是自己的孩子,我想情况会不会好些?心疼那些端着碗扒拉白米饭的女孩子,想着我的女儿还每天挑食,为了她的身体健康,也批评教育,但是心里还是会想方设法做符合她口味的饭菜。
从参与家庭劳动来看,我又不禁潸然泪下,也实在无法想象跟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女孩是怎样扛起与成人齐平的繁重家务劳动的。当然我这里不是说不劳动,只想说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要量力而行,孩子是家庭活动的参与者,但不应该作为主劳动力,毕竟她们身体还在发育阶段,如何能负重?
从亲子关系来看,因为长期不在一起,孩子的思想以及内心的需求都无法了解,虽然有视频电话,但是多数家长关心的还是“要听话”、“好好学习”、“要...”很少有父母会关心孩子今天吃了什么?有没有好朋友?喜欢什么运动?等等。
不知为何?心里空落落的,只有被疼爱过的人,才学得会如何去爱别人。亲情是让人体会紧实感和安全感,从而产生巨大能量的一种情感。留守女童就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她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长期被托养或寄养,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等,由于老人差别对待,亲友疏于管教,她们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她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她们的成长是寂寞的,她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因为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因素,所以对于乡村教育关注实在太少,今后一定多多关注,也迫切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