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去的九月,外国片子重新回到了国内院线。比海外迟了好几个月的《敦刻尔克》和《蜘蛛侠》,当然都会第一时间去看,这个状态连续了两周。
先说《敦刻尔克》。诺兰的片子,就算冲着汉斯·季默的原声配乐,也一定会去刷,尽管是没有那么熟悉的历史题材。在自己去之前已经看到不少朋友圈点评,口碑方面更倾向于负面,说是混乱而缺乏高潮。
后来看电影的时候,确实有这些表面的感受,但对我来说,却并不是一个不好的方面,反而极具吸引力。战争原本就是混乱丑陋的存在,这是长大了以后才会懂得的现实,而小的时候,只会全盘相信历史书上的评价和电影里的套路,世界是黑白分明的好人坏人,而正义总会战胜邪恶。
那是因为,胜的那一方,总会把自己设定成正义的啊笨蛋。我有时会想,如果那些战争的结局颠倒,会是怎样的情状?如果二战最后同盟国战败,敦刻尔克的故事会不会变成《爱喝茶的腐国人民如何坑了法兰西好基友》这样不严肃的公众号文章,毕竟那篇坑队友的意大利人流传可不小。
但同盟国胜了,于是敦刻尔克的大撤退,成为了一个可以被史诗化的故事,在汉斯·季默层层叠叠的配乐里,激荡起伏。大神的配乐,这一张并不是我最喜爱的,但却一如既往地贴切。不像《加勒比海盗》、《黑暗骑士》、《星际穿越》那些,有可以被随时想起来的标志化的主旋律,《敦刻尔克》的原声对我而言很难单独拿出来听。但杰克船长、蝙蝠侠乃至那个我忘记名字的宇航员,都是带着主角光环(或者主角阴影?No offence, Bruce.),他们的登场谢幕、心路历程,自然是自带BGM的,可以被标志化的。敦刻尔克的故事里,没有个人的主角,他们散落在各自时空的故事里,扮演着历史大事件群像里甚至无名的小角色。
真正的主角,是历史本身。只是历史未必真实,小角色却是真实的。
偷死人的衣服变装求生;驾驶自家的船只救援士兵;不肯回到前线;,勒令同盟异国的战士送死;留下来帮助盟军撤离;撒谎说遭遇意外的男孩子会好起来的;明明知道油不够,依然为撤军护航到最后一刻。
我可能不能够完全相信对历史片段下的评判,但我却笃信这些细节:偷生的本能,自豪的冲动,怕死,排外,担当,善意,勇敢。这些是普通人身上最常见的特质,同样的决策和行为,发生在日常的每一天,但历史的大事件,把它们放大成生死攸关的状态。
大历史和小角色,恐怕是相互成就的。这么比较下来,大人物在历史里套路一般的故事,反而显得乏善可陈;而唯有小人物在困境里的挣扎,最能发挥出人性的光辉,让同为普通人的观众回想起来、别有深意。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蜘蛛侠既没有与生俱来的超能力,又不是富甲一方,却依然能一一个邻家话痨小弟的身份,收拢那么多粉丝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