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校日记:金山学校的“三四一”成长型思维课堂

重庆市教育学会通知了19所科研实验学校在本周六(5月24日)去两江新区的金山学校学习。他们要组织一整天的科研成果展示活动,主题为“至善引领  思维赋能”“三四一”成长型思维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学校组织了英语、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10名一线教师前往学习。金山学校在会前发布了电子邀请函进行报名登记,组织工作很到位。

金山教育集团创办于2011年9月,是一所城市建设中的新建学校。经过14年的辛勤耕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团校,下有四所成员校,栖霞路、美利山、金童和云翠四个校区。其中三所与总部实行一体化管理,分别派驻一名执行校长,另一所鸳鸯小学为独立法人。这所学校跟沙区的融汇沙坪坝小学类似,但有一点不同的是,融汇由沙小集团脱胎而出,金山小学,是自主生长成为一个集团总校。

我们走进的是云翠校区。学校大门很宽阔,很有气势。一进门,一块四米左右的大石头横卧在花台上,写着两个红色的大字:“至善”。我想这应该是校训石吧。学校提的是“至善教育”。至善二字,来源于《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取《大学》里的两个字来作校训,显得有文化内涵。

再往里走,是一块蓝色的主题宣传行架。引起我注意的是行架右边角落里的小设计。铺着白色的小鹅卵石,一个三色立体三角形板放在鹅卵石上面。三角形上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旁边还立着序号“3”。几盆小绿植点缀在鹅卵石上,能看得出来布置很用心。行架后面更是一排气派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刻着“金山赋”。我一边欣赏,一边在想,两江新区太阔气了。

终于见到了主题成果展——“三四一”成长型思维课堂的实践与创新。课堂是主阵地,但课堂的改革很难。金山学校去啃这块“硬骨头”,并且提炼出了课堂模式,也让我心生敬佩。

原来,他们的“三四一”成长型思维课堂是这样的:

“三”是三个纬度:有温度的课堂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联结;有交互的课堂注重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多维互动;有进步的课堂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成长。

“四”是四条思维路径:一是冲突启思,设计冲突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二是未知促思,设置开放问题或真实情境中的复杂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是核心生思,以核心点引爆思维,促进思维深度发展;四是关联拓思,以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延伸为关联点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一”是一个核心目标:建构富有弹性的学习知网,形成“知识——能力——素养”三维联动体系。

也许,我们看到这个提法好像很简单,但我们知道,这种提炼的背后是金山学校十几年来扎根课堂的深耕实践。没有长久的坚持实践,是提炼不出来的。

我带过新学校,知道其中的艰辛。金山锚定课堂进行研究,实属不易。这真是从课堂里生长出来的。

后来听金山学校的书记介绍,起初研究的就是“思维课堂”,培养和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各学科都开始实验,朝着一个课堂目标行走。后来才进一步丰富了思维课堂的内涵,提炼出了“三四一”成长型课堂。这种课堂的追求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主动建构,激发学习动力。任务图谱包括三种任务清单:一种是根基层任务清单,一种是整合层任务清单,第三种是创新层任务清单。

我想,金山构建的理想课堂样态,是营造思维生长的生态,是朝向思维进阶生长的课堂,是提升思维品质的课堂。在这一顶层设计的课堂理念下,后来展示的语文、英语、数学、科学的课堂都呈现出思维生长的特点。

这种指向对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研究和探索,符合素养时代新课标的要求。

曾经我们也对学本课堂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进行过探索,对生生互动交流产生的思维碰撞进行过讨论,但这样直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的课堂还没有深入研究过。

金山学校做出的课堂探索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