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公众号看到一篇纪念诗人海子的文章,里面叙述了海子生前面临的种种困境:失恋,退稿,被文学圈除斥,不被家人理解,种种不如意让这个敏感多思的诗人精神一步步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尝试了很多办法自我疗愈和解脱,比如酗酒,练气功,研究宗教,去西藏远足,然而于事无补,最后诗人衣衫褴褛,死在了花海里。
在他离开后的若干年后,他的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了地产公司的广告词家喻户晓,人们都记住或者回想起了这位诗人。
这个故事,让我震撼。
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艺术家(包括作家、诗人、画家)在世的时候贫困潦倒,死后反而大红大紫?比如梵高、王小波,还有很多。
能得到后人的认可,作品得以传世,说明他们是有才华的。因为不能被人看到,被人欣赏,天才们抱憾而死。
前两天,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文系出不了大作家?我们听说过由医生变作家的冯唐,写《三体》的刘慈欣是个电气工程师。如果要说文学基础,潜移默化,中文系哪一项都比这些人有优势,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某个作家是中文系科班出身的?即使有,也在作家这个群体里占极少数,为什么?
读了海子的故事,我想到了一个原因:单靠写作没法让人活下去,所以有些人转变得比较快,赶紧找个正经工作,成家立业,养家糊口。只有一部分不肯撒手,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写得很绝望。他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是世人所稀罕的,但他的绝望和处境,只有自己知道,所以诗人留下了唯美纯粹的诗篇辞世,世人遥望他们的背影。
在这一点上,写作和炒股有点类似。
大部分人生活扣扣索索,却在股市里挥金如土,幻想一夜暴富,想在股市里挖一桶金,改善自己贫穷的日子,常常是事与愿违。
很多写作者也是一样(包括我自己)仅仅因为小学时作文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朗读过,就觉得是一块当作家的料,不知深浅地投身其中,希望通过写作变现,改变自己平凡的命运。殊不知,没有那么容易(我也是在泼自己一盆冷水)。
那就不写了?要写。
不过不能把写作做作自己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要写得“悠然”,就像炒股一样,若心里老想着如何从股市里挣下个月的房租,频繁交易盲目冲动,结果往往是输掉自己的血汗钱。
如果只是用家庭的闲余资金来炒股,就不一样了,你不会被每天的红红绿绿吸引,你会炒很“悠然”,真正做得到“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另外,在海子的故事里,我还看到一个现象:海子的世界是自我封闭的,他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歌中,缺少与外界的连接,这使他变得非常脆弱,,特别在外界条件对他不利的时候,更是不堪一击。
因而,我觉得把写作当做爱好和特长是最理想的状态。
一方面有经济来源,有饭吃有力气写下去,有工作有尊严,才有风花雪月。
另外一方面生活能给写作者带来滋养,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和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情感支撑。作家契诃夫在已经小有名气的时候,也没有离开自己医院的工作。
左手工作(生活),右手写作,既体面优雅地生活,还能“悠然”地我手写我心,这样堪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