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DISC探源》翻转课堂上有提到,性格分析有很多流派,有很多工具和方法,常用的也有百八十种,叫得上名字的,如果我们去国家图书馆,会有好几千种这样的书或者上万册的书但是常用的十来种,大家是都有知道的,例如PDP、星座、DISC,九型人格、4D等啊。在DISC的探源课上提出这几种常见的行为解释工具,目的也是为让大家加深这些工具方法的区隔和认识。
在这们社群里面,学习其他工具和目的,不是踩着别人,不是比较的拿自已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更多是希望和你一起客观的认知,一起去认识了解不同工具的特别在哪里。任何一种工具都有他的可取性,都有他值得和合适应用的地方,当然也不可能有一项工具是万能的。所以我们来学习这些工具的运用,也是为了便于大家在不同的场境下应该使用工具。
那么我个人对此的进一步理解是,无论是冰山上还是冰山下的工具,的确是有很多种,归其本质上,大家都是在用不同的理论/概念名词来去说明一件共同事物。这种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一是人喜新厌旧的本性而不停的催生出新的刺激(不同名称的解释工具),二是著书立作乃是知识分子/研究人员绕不开的心理需求,这双方的需求一结合,在加上其他因素,就衍生出了这许许多多的不同的理论。但是每一种理论你若细细了解都会发现有一定的逻辑道理,或者是你压根就不认同,但你发现它还有一批忠实粉丝,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我们姑且先不讨论我个人自己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方面,我们借用DISC来分析看看。
新的理论出来,多是在原来基础上做了更进了一步的研究或者是丰富了此前内容的研究范围/适用范围,而完全全新类别的研究或者是纯颠覆性的研究是相对较少的,当这个新理论的创立者按照某种受众群体(某个或某几个象限)或者是自己的喜好(他自己所代表的那一个或者两个象限)创造一个概念出来,并迎合了当下的社会与经济环境的需求,那么这个新理论就可以出生和成长了。四个象限风格的人喜欢对应象限类别的解释说明,或者说更容易理解和接收符合各自行为风格需求的文字说明/逻辑说明,四类里面无论哪一类都是一个庞大的群里。所以成百上千种理论是书著就出现了,但是到最后发现,真正被大家所熟知和被后人不断丰富完善下来的相对于原来的庞大基数而言是少之又少,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该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程度与范围问题。
每一种能够历经时间的洗礼而存活下来并发展延伸的理论都离不开上面提到的原因与条件,我尊重每一个开宗立派的人,如同我尊重每一位作者,即使有些作者的书看了让我大呼上当浪费时间或者狗屁不是,但我欣赏他们的智慧、勇气、魄力或者机会,同时这也仅仅是当下的我的感知而已,难免受限于我此时的需求或者认知基础,或者说这是这本书与我之间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而已,换另一个时间另一个人该书也许就是良药,如是说,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也。
人的精力实在是有限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但还是需要把真正的精力花在深研和实践主要的1-2个工具上面,这样对大多数人来说,才是更为合适的。比如了解一个立体的人,冰上上那部分学2种,冰山下的学两种,这样,既有对比有验证又不会过于陷入盲区,如此甚好。
那么,筛选这1-2个工具就的确是要看自己的造化与机缘了。智者常言,读书还是要读经典的,大约这个也是适用在我们其他学习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