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开始,周王室的底蕴和威望便开始不停地走下坡路,王室不得不依附于各个日益强盛的诸侯国,受其掌控,“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捱到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太子狐因悲伤过度,还没接过王位就随平王而去了,于是,王位落到了太子狐的儿子姬林身上,史称周桓王。周桓王是看着周王室的衰落长大的,登基之后发誓一定要改变周王室日渐衰落的局面,重振王室的威望。
那个时候的郑国国君郑庄公解决了意图谋反的弟弟共叔段,经过御燕、侵陈、伐许、克息、御北戎等一系列战争,先后击败过卫、陈、宋、蔡等国的联军,威望甚高,同时,郑庄公还在周王室兼任着卿士这一职务(相当于王室的总理大臣)。周桓公担心郑庄公会日益做大,总是想方设法地削弱和限制郑庄公手中的权力。正在巅峰时期的郑庄公当然不肯示弱,虽在明面上不和周桓王发生冲突,暗地里却两次派遣士兵收割了本属于周王室地界里的庄稼。周桓王一怒之下,将郑庄公的职务由卿士变为左卿士,同时启用了另外一个大臣虢公担任右卿士,等于是把郑庄公手中的权力分掉了一半。
郑庄公见周桓王的态度也很强硬,只好暂时隐忍不发,转而把精力集中到疆土的扩张上面,并多次假借周天子的名义讨伐各个诸侯国,并且还每战必胜。这可把周桓王气坏了,你打仗不但不通知我,还要借着我的名义去,占了那么多便宜也不分我一点,一想到这儿,周桓王索性把郑庄公左卿士的职务也给撤销了。
郑庄公也不打算再让着周桓王了,既然你要罢免我的职务,那我从此以后就不再去朝觐你,也不再向你周王室进贡了。
这种冷战局面一共持续了5年,周桓王终于下定决心要收拾一下郑庄公,不然这些诸侯国个个都跟你学,那我这个王还怎么当?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命令陈、蔡、卫、虢4个诸侯国(反正你们这4个诸侯国和郑国都是有矛盾的)和周王室的军队组成五国联军,御驾亲征,共同讨伐郑国,郑庄公也亲率大军迎战,双方在繻葛这个地方列开阵势。
因为有周桓王亲自指挥,五国联军一开始气势很盛,不断上前叫阵,而郑庄公这边却是毫无所动。时间一长,联军的士兵们开始累了,郑庄公明锐地观察到联军的士气开始衰弱,立刻下令排开阵势,战车在前,步兵在后,首先向最松散的陈国军队发起攻击!陈国军队被一冲而散,溃不成军,蔡、卫、虢3个诸侯国的军队受此影响,也乱了阵脚,开始且战且退。郑庄公再下命令,剩余的军队都给我向周王室的军队发起进攻!
虽然周桓王指挥军队拼死应战,但无奈此时双方的气势已经是此消彼长,郑国军队越战越勇,占尽优势,周桓王只得下令全面撤军。郑国大将祝聃看得很真切,周桓王就在前面不远处的一辆战车上,于是挽弓搭箭,一箭正中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忍着痛驱车狂奔,祝聃正在穷追不舍之际,郑国却开始鸣金收兵了!祝聃只好收军撤退。
祝聃回营后向郑庄公追问缘由,郑庄公微笑着回答,你刚才那一箭要是把周桓王射死了,我该怎么向天下人解释这件事?就算你把他活捉过来,是要我暂时养着他还是长期软禁他?怎么都不好处理啊!说到底,我们今天打了胜仗,战略目的就算是达到了!
有意思的是,事后郑庄公还派人去慰问周桓王,那一箭射得不深吧?您没有什么大碍吧?
王室统帅御驾亲征,五国联军加在一起还打不过一个诸侯国的军队,所以说,繻葛之战是一场令王室蒙羞、诸侯扬眉的著名战役,这一战也可以看作是郑庄公政治生涯的最巅峰时刻。
不过遗憾的是,郑庄公在位期间也用错了一个人,即错误地任用一个名叫高渠弥的人为相,太子忽就明确地反对父亲重用此人,高渠弥对太子忽一直怀恨在心。6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因病去世,太子忽继位,史称郑昭公。又过了6年,也就是公元前695年,高渠弥趁着陪同郑昭公打猎之际,竟在野外射杀了郑昭公。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郑国一直都处于国君频繁更替的状态,郑国也随之逐渐衰落下去。
所以说,在关键岗位上如果用错了人,是会给国家带来无穷后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