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几乎没人否认。但这也是一个合作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我们总是对负面的信息有更强的感受度,所以总认为成功和崛起,靠的都是战胜和挤压别人,总认为蛋糕只有那么大,别人多分一点自己就少一点。
或许,我们被物竞天择思想影响太深,要知道,当初严复的这个翻译并不准确,达尔文的意思是基因变异、自然选择;同时,达尔文强调的是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
那什么是“适者”?按照本书作者的说法,善于合作的个体就是。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可以是合作,去把蛋糕做大。其实,合作一直就在我们的基因里,是合作让人成为了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超级合作者。
作者马丁.诺瓦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术明星,平均每年在顶级期刊发表30余篇文章,《纽约时报》2007年就发表专访为他立传。这本书横跨生物学、社会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通过大量计算机模拟实验量化和数学方程表达,科学、强力、成功地论证了,合作在生命起源、进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给我们很多有关社会合作的启发。
一、合作是生命起源的总设计师
纵观整个世界历史,无论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的进化,还是从蚁冢、村庄到城市的发展,合作始终是创造性的源泉。其实,就连生命、语言,也是合作的功劳。
(一)生命的起源——分子合作
传统观点认为:生命起源于第一个复制基因横空出世,并由此引发随后的进化。那一刹那如此幸运,就像希腊宇宙论中所讲,从“茫茫无边的黑暗”虚空与混沌之中,主管原生大地的盖娅女神诞生了。
其实,这样一个神奇的时刻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没有“奇点”,也没有生物学“大爆炸”,只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转化过程。在那漫长的远古时期,化学发展环境逐渐丰富,再加上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不断积聚着合作的契机,有些化学序列出现催化反应并加速,尔后两种互为补充的化学序列,会利用催化反应进一步彼此完善,这就是最初的分子合作。这样就一定会出现可以复制的分子串,它们与无法复制的分子串相比,能更加快速地吞并基础单元。当复制的速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拥有复制能力的分子串就拥有了压倒性优势。如此看来,合作行为比生命本身的历史更为久远。
(二)死亡的本质——分子不合作了
在童年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细胞的合作会出现激增的趋势,但随着年龄增长,细胞也会开始出现反叛倾向。
绝大多数细胞突变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有些突变可能非常危险——这些突变可能引诱细胞在不该分裂的时候进行分裂;可能会在人体指示细胞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小我采取自杀行为的 时候,阻止细胞采取相应的行动;还有可能会干预细胞停下来休息并完成自我修复。如果细胞不正常工作,就会不断增殖,去完成自身的自私企图,而不再为了整个组织而服务。于是,细胞散伙各行其是,合作架构崩溃。癌症就是细胞间合作失败的结果。
那么,治疗癌症,延缓衰老,阻止死亡,就是让细胞重新合作。
(三)语言从何而来
语言的诞生,也许是过去6亿年间发生过的最为惊人的事件,其重要意义甚至不亚于生命的诞生。如果某人有了一个好主意,那么立刻就可以将这个主意公之于众,而不需要借助裂变、交配或感染等手段,将其影响力传递到下一代。
我们总是认为,是人类发明了语言,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语言创造了人类。找到语言的起源,能对人性起源的研究起到巨大的 帮助作用。
在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生死存亡依赖于快速传播重要信息的地方,利益就超越了成本,只有高效沟通才能赢得博弈,所以除了动物通用的语音,还需要语法,以完成更复杂、精准、有效率的沟通。就此,语言就会生根发芽。互动越频繁,社会构成越复杂,语言越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越需要一颗高级的大脑去承载和运行。
研究显示,合作的进化与语言的进化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语言在进化过程中一定存在选择压力,这也意味着,我们那些口才较好的祖先,其适应性能够逐渐得以增强,这反过来又会促进语言的进化。
二、人类合作的5大机制
(一)直接互惠。这个容易理解,比如两只猩猩互相梳毛,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梨子,等等。
(二)间接互惠。就像我给你一个苹果,就树立了一个好名声,就可以鼓励其他人也这样做,也就会有人给我一个梨子。名声,是促成合作,甚至是破解“公地悲剧”的利器。
(三)空间博弈。只要将地理和空间因素引入,不需要聪明的思想和明确的规则,就能促成合作的产生。经过计算机模拟,合作者的平均出现频率是31.78%。
(四)群体选择。达尔文说过:“毫无疑问,如果某个部落拥有一批愿意牺牲自我、帮助他人、成全共同利益的成员,那么这个 部落就能胜过许多其他部落。”模拟计算发现,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自我牺牲基因会在150代之后基本从群体中消失。但一旦 出现战争,就能存留下多得多的自我牺牲基因。可见,许多人类 美德都是在战争的严酷考验中锻造出来的。
(五)亲缘选择。大家都知道,血浓于水,亲缘关系紧密的个体之间更容易产生合作。其进化原理,就是合作行为能实现传递基因的自私目的,虽然这一机制是通过亲属而非个体本身来运转的。
三、最佳策略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很多种博弈场景,那最好的策略是什么呢?通过对若干种策略进行大量计算机模拟计算,好策略主要有三种。
①基本策略:以牙还牙。一开始对对方充满信任,只有对方背叛,我就背叛,你若改回合作,我就继续合作。
②交替博弈最佳策略:宽宏以牙还牙。交替博弈的意思就是双方对的反应不是同步的,就像出牌,是一前一后的。因为人并非总是理性,所以有时会犯错导致背叛,那为了合作继续,最好的策略在“以牙还牙”策略基础上,遇到背叛时,每三次背叛中采取一次合作,但不能让对方知道你什么时候会表现出友善。
③同步博弈最佳策略:赢定输移。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都保持合作态度,那么我会再次进行合作。如果我们都采取了背叛,那么我会以某一概率进行合作。如果上一轮我们采取了不同行为,那么我选择背叛。
四、奖励还是惩罚?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为了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沿袭了一种看似简单直接的手段:以惩罚来进行威胁。
这样做靠谱吗?是最高效的吗?
作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104名本科生参与了重复性两人囚徒困境的变体博弈。成对的两位玩家可以在合作、背叛和代价高昂的惩罚三者之间进行选择。“合作”意味着为了让对方得到 3块钱,而付1块钱。“背叛”意味着从对方处拿走1块钱。“惩罚” 意味着为了让对方输掉 4块钱,而支付1块钱。
通过观察玩家之间1230 次重复性互动,每一次互动时长在1 轮~9轮之间不等。一对在4轮中保持合作的玩家,分数并列第一。那些忍受暴力、不愿反抗的玩家,成绩也很不错。在连续两轮中,一位玩家虽然每次都遭到背叛,却始终坚持合作,之后继续维持宽容,最终赢得了总分第六的成绩。而与他对弈的那位背叛者,在最后3轮中被感化成为合作者,最后排名第19。还有一位合作者在背叛面前忍无可忍,以惩罚予以应对。5轮之后, 背叛者还是没有采取合作。最终,他们分别获得第25名和第22 名。有一位合作者,在遇到背叛者的时候,以惩罚作为回应。这样就触发了背叛者的报复性惩罚,之后便是一轮接一轮的惩罚 与反惩罚行为。这两位最终排名第30位和第25位。 还有一对玩家在相互合作后,一人实施惩罚,激起双方的背叛,惩罚者最后排名29,他的对手排名24。
这个实验的一个洞见是:惩罚与较差成绩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联系。表现最佳的6个人一直都没有使用过惩罚手段。相比之下,成绩最差的也是使用惩罚最频繁的几个人。研究显示,分数最低的玩家,使用惩罚手段最频繁,因而激起了报复的恶性循环,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
作者认为,与惩罚相比,奖励能够引导出更多富有创造性的合作方式。奖励不仅能让我们以合一的精神高效工作,还能激发出创造力。
五、赢家的属性
这本书给我们更大的启示是什么呢?那就是作者认为的赢家的属性:心存希望,慷慨大方,宽宏大量。
“心存希望”意味着,我们遇到一位陌生人,应该希望可以通过努力,与其合作。“宽宏大量”意味着,我们如果遭遇背叛,那就尽其所能去重建合作。“慷慨大方”则意味着,我们不要目光短浅地看待与他人之间的交往,不要抱怨谁得到更多、分得的蛋糕更大。相反,接受公平甚至略少一些的分配,同时享受合作这种更高生产力、更有帮助的方式——把蛋糕做大,从而让每个人都能分到更多。
有一句非洲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就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