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虫不可语_D 图|源自网络
全文约 1600 字 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01、
离开家上学和工作的这些年里,每周都会给父母打两到三次电话问候。有了微信后,电话打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视频,不仅能听到声音,还可以看到家人们。
有时,我会给母亲直接发视频,有时,也会发视频给姐姐。每每给姐姐发视频时,多数情况下总是小外甥女抢着接听起来。于是,摄像头开启的瞬间,我要么看到是一个呲牙咧嘴的小鬼脸,要么就是还没等见到她就先听到的一阵爽朗的哈哈大笑声,紧接着见她嘟着小嘴唤我一声“小姨”。
我想,世人多数可以抵挡钱权酒色之诱惑,但少有人抵挡得住孩子们的纯真。当她用稚嫩的声音唤你,当你凝望她清澈的双眸,那一刻,试问谁的内心不是柔软的?
可就在这几周,我发现每每给姐姐的发视频请求时,总不再是小外甥女接听了。倍感纳闷时,给姐姐发信息问询,也就有了下面这样的对话:
“宝宝呢,怎么没接我电话啊?”我问姐姐。
“她去学画画了,中午回来。”姐姐回复我。
“好吧。我晚点再打。”我回。
“宝宝呢,午觉睡醒了吗?”
“咱妈在陪着她练毛笔字呢。”
“哦,那我晚上再打。”
“宝宝呢,晚饭你们吃的啥?”
“我们在广场玩呢,她刚学会骑自行车,正上瘾呢。”
“哦,挺好啊,有进步。你们先玩吧。”
三次视频打过去,小外甥女都没能在第一时间接听起来。我感到深深的失落,心想“小屁孩儿放个暑假居然比上学时还忙,这是要闹哪样?”
于是,发信息质问姐姐一个暑期到底给小朋友报了多少个课外兴趣班。姐姐回复说其实真没几个,初衷只不过是想让小朋友的暑期生活过得充实一些,防止她一有闲暇时间就琢磨着吃零食。
有一次,我偷偷地问八岁的小外甥女,“小鬼,妈妈给你报这么多兴趣班,你累不累啊?”
她想了想,说“不累啊。”
“不累就好。不累就好。”我说。
02、
看到她,我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身处那个年代的我们,很少有像现在这样那样五花八门的各类兴趣爱好班,最多也就是钢琴、画画和书法班这三类了。
那时候的父母们也如现在的父母们一样,整日忙于工作。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还是比较自由。只要每晚完成作业,就可以跑出去找邻居家的小伙伴或对面街道院子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了。
那时候的我们,没有太多的练习题,也不提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那个年代,社会不像现在这般复杂。因为少有听说拐卖小孩儿的事件发生,大人们也就大可安心地放我们跑出好几个街道玩耍;也因为那时少有高科技电子产品,小伙伴们在一起多数也是群体游戏,或跳皮筋,或捉迷藏,或丢沙包,或玩123木头人。
我们尽情地嚷嚷着,一次次喊着游戏重新来过。
回忆里的童年,有很多小伙伴,有很多不同名称的群体游戏,有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有很多的,是自由感。
03、
对比不同年代里长大的我们,我想,不管有没有兴趣班,作为家长,最应该做的是要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她适合学什么,喜欢做什么,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而不是去为了完成大人们的心愿。
时常看到媒体上爆出的关于未成年人沉溺网络的事件。痛心之余,多数是冷静的反思。孩子们的异常行为多数是家庭教育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禁要反问“作为家长,若能让一个孩子过得丰富多彩,他还会痴迷于网络吗”?
痴迷的,一定是那些想要回避现实的东西,它叫痛苦。
所以,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并对它表示肯定。然后,主动跟孩子们共同讨论,让他/她找到和你的共同语言。这样,孩子们才会对家长产生信任感,进而能够交心。父母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增进与孩子们的关系。
想到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面写道的一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结束语
文末,和大家分享一段关于亲子关系的话:
“我钦佩一种父母,他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应该让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经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我也曾多次思考过这个问题,某日终于听到了一个令我感动的答案:为了付出与欣赏一个生命身心健康的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让父母有机会与他/她同行一段,足矣。”
愿各位今天快乐!
以上,
感谢你的时间。
-END-
关于作者:Emily DONG,盖洛普全球认证优势教练,生涯规划师&讲师,MBTI授证成就教练,贝尔宾团队角色认证顾问,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在读),法国商学院MBA,多家职业发展平台签约导师,简书、知乎、豆瓣、壹心理等平台优质创作者,助力个体及组织发现优势、生涯培训与人才发展。【相关咨询和培训服务,期待和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