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感到疲惫、迷茫,或者总觉得生活少了点什么,不妨翻开余华《第七天》的第一章——“第一天”。
它从一个亡魂去火葬场的故事开始,没有想象中的恐怖,反而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活着的真相,藏着让普通人豁然开朗的3个生活智慧。
余华的《第七天》,曾获得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说。
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更告诉我们要好好活着。
活着本身,就是一场值得认真对待、用心经营的旅程。
把今天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1.
死亡的体面不在于穿多贵的衣服,而在于拥有“不将就”的心气
故事的开始是主角杨飞因为一场爆炸意外死亡,他收到了殡仪馆的火化通知。
杨飞发现自己没有净身,也没有穿殓衣,只是穿着平常的衣服,还有一件陈旧臃肿的棉大衣,就要到殡仪馆。
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冒失,转身往回家里。
杨飞寻找自己火化时要穿的殓衣,可惜衣柜里只有一身绸缎的白色睡衣,只剩下这一套才算得上名贵,那是他婚姻里留下的痕迹。
到殡仪馆,杨飞发现大部分穿得富丽堂皇。
有的身穿明清风格的传统寿衣,有的身穿中山装或者西装的现代寿衣。
当一名老者看到杨飞的脸,惊讶于他没有净身,没有整容。
在书中有一个片段:
“ ‘你的寿衣怎么像睡衣?’
‘我穿的是殓衣。’
‘殓衣就是寿衣,寿衣听上去吉利。’ ”
其他人要么浓妆艳抹,要么富丽堂皇。
杨飞发现自己穿着破旧大衣、拖鞋要去火葬场时,他停下了脚步。
他无法忍受这样狼狈地“走最后一程”。
他回到家,换上那套只穿过一次、压箱底的“最好的”西装——那是他结婚时穿的。
“我不能就这样去,我需要净身,需要换上最好的衣服。”
生活可能很粗糙,我们可能买不起名牌,住不起大房子,或许连死亡都没有体面。
但真正的体面,是内心那份“不将就”的态度,是对自己、对生活最后的那点尊重。
这份心气,能让你在平凡甚至困顿的日子里,依然活得有尊严,有温度,活得有体面。
2.
看清自己,专注走好自己的路
殡仪馆里的等候区,活脱脱一个小社会:富人们坐在真皮沙发区,谈论着昂贵的寿衣和骨灰盒;普通人们挤在塑料椅上,为费用发愁。
在贵宾区域的富人,都是身穿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寿衣都在两万元以上,连他们的骨灰盒的名字都是富丽堂皇。
称作檀香宫殿、仙鹤宫、龙宫、凤宫、麒麟宫、檀香西陵。
塑料区的普通人穿的是人造丝加上一些天然棉花的寿衣,价格在一千元左右。
骨灰盒的材质不是柏木就是细木,最贵的800元,最便宜的200元。
连骨灰盒的名字都是另外一种风格:落叶归根,流芳千古。
当市长来了,连富人们也得立刻让路。
不管在哪个时代,社会有它的规则,我们常常焦虑:为什么别人排得快?为什么别人坐得舒服?
我们应当看清自己的位置和内心真正在乎的东西。
不必像沙发区的人那样炫耀,也不必像塑料椅区的人那样过分焦虑。
专注于走好自己的路,过好自己能掌控的生活,比盲目比较和焦虑更有价值。
与其盯着别人的“沙发”,不如经营好自己的“椅子”。
减少无谓的比较,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关爱家人、经营真正能带来幸福感的小确幸上。
3.
学会放下,才是大智慧
在杨飞的人生低谷时刻,妻子离他而去,父亲患上不治之症。
为了给父亲治病,杨飞卖掉房屋,辞去工作,在医院附近买下一个小店铺。
后来他的父亲“不辞而别”,杨飞出让店铺,住进廉价的出租屋,大海捞针似的寻找父亲的踪影。
他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房屋,没有了店铺,意志消沉。
在他发现银行卡的钱所剩无几时,才重新开始生活。
学会适时放下,是人生的大智慧。
不是不负责任,而是给自己留出空间,去感受爱、感受美、感受生命本身。
读《第七天》,不是为了恐惧死亡,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它提醒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守护好自己的“心气”,看清并走好自己的路,学会放下不必要的重担。
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场值得认真对待、用心经营的旅程。
把今天过好,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