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孩子九年级不去上学了,在家里超市帮忙,不久想学广告设计,家长带孩子去北京找学校时遇到一个教官和孩子聊了几句,孩子又改主意想去当兵,但当兵要满18周岁,还有三年,家长想着让孩子正好先上完高中,孩子同意了但上了两天又不去了,现在家干活少了,晚上玩游戏时间长了,白天就睡觉。
梳理问题:孩子不愿意上学,如果家长强势威逼反而适得其反,使其产生更大的对抗,不如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到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来。
解决方案:让孩子多承担一点责任,这也是开身的过程 (开身、开脑、开心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开身是打开身体,让压力和情绪释放;开脑是打开潜意识,让潜意识激发出来。孩子只有先动起来,才能带动心理状态的调整)
父母多给孩子聊聊店里的事,比如讨论下怎么把生意做大、怎么把店管理好、怎么挣更多的钱,就是多和孩子聊某些能和孩子聊的话题,不提学习不聊他不想聊的(很多时候孩子不愿和家长聊天是因为家长提起的话题是孩子不感兴趣的)可以跟孩子聊聊这种饮料再进几箱,怎么规划,仓库里的货怎么摆放等等,慢慢来,总有能聊的,通过这个过程拉进孩子和家长的心里距离。
孩子愿意当兵,和孩子谈谈未来的生活,孩子愿意聊了,那就谈谈现状 (家长直接谈现状容易让谈话陷入僵局,一定要在做好了沟通准备之后,再跟孩子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让孩子认清现状,一步步引导孩子谈谈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家长不能走极端,不聊孩子不想聊的上学问题,并不是不聊其他的了,而是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等孩子放下心结,聊上学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孩子跟我们说啥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愿意说总比不说强,先捡着孩子愿意说的沟通,和孩子先建立好关系。
总结: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朝着自己期待的目标成长,但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不但没有朝着他们所期待的目前前进,还伴随着沟通不畅的问题。其实不是孩子拒绝沟通,而是家长没有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常常走进我们所说的沟通误区,不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与孩子平等的沟通,有问题我们要意识到是哪里出了问题,积极地去寻找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