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家军读书会】《童年的消逝》(1)

阅读时间:2015年10月18日下午5::30~6:30

阅读书目:《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引言至第二章

阅读笔记:

1、童年不同于婴儿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

2、印刷术创造了童年,电子媒介使之消逝。

3、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1)、如今所有实用意义上的“童装”都已经消失了。

(2)、儿童游戏已经成为濒于灭绝的物种。

(3)、希腊:预示了童年的概念,尽管有学校,但对于儿童心理学或儿童养育概念不解,棍棒教育。

(4)、罗马: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观念联系起来,回避成人的秘密。

(5)、愚昧时代和中世纪: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字母书写风格改变、纸张匮乏、教会、口头交流

                                             教育的消失:口口相传的学习方式、没有儿童成长发展的概念,也没有学习需要具备必要前提和循序渐进的概念,更没有学校教育是为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的概念

                                              羞耻心的消失:当时的文化不能也不愿对儿童有任何的隐瞒

                                               童年的消逝

(6)、印刷给予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是最终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同时,“知识差距”这个动因的出现,也使在有读书能力和没有读书能力的人之间产生了明确的界限。

(7)、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但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就。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就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须的了。

阅读心得:

        大学时代,每每专业课上要总结当今传媒业的特点,泛娱乐化总是首当其冲,从而拜读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现如今再读这位作者的《童年的消逝》不禁感慨万分。

        书中认为,印刷术的出现创造了童年,在文化普及的同时,成人却认为应该保守一些只属于成人的秘密:性、暴力、阴暗的事情等等。这些秘密被成人封存书中,束之高阁,坚决不让孩子看到。其实,在儿童概念出现的同时,成人的概念也正式固定下来。中世纪的儿童是缩小版的成人,而中世纪的成人也只不过是放大版的儿童,他们都有着现代人所说的孩子般的幼稚和情绪化的特征。在中世纪,游戏是成人玩的,骑木马、捉迷藏或边打球边唱歌,不亦乐乎。中世纪是口语世界,婴孩期在7岁就结束了,随后就是成年,和父母一起劳作、征战。为何是7岁?因为儿童在7岁时已经能够驾驭语言,他们会说且能明白成人所能说的,他们知道通过口舌透露的一切秘密,而他们知道这些秘密已经足够了。而印刷术发明后的世界是阅读文字的世界。在文字世界里,做成人意味着有机会了解用非自然符号整理和记录的文化的秘密。在文字世界里,儿童必须经过训练才能成为成人,这造成了儿童与成人的分离,也就带来了儿童的概念。

        童年在消逝,这多少是一个让人沮丧的事情。作为纯真年代的代名词,童年的概念在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心中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身边的小孩子越来越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单纯了,小小的年纪差不多懂得了成人全部的秘密。他们做事情越来越功利,越来越藐视大人的权威,越来越喜欢用一些成人的语言表达自己。最后一项也许很多人会认为不是什么危险的事情,并且“小大人”这一经典的形象也曾经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但是当这种现象从一种个例变成了普遍的现象,就不得不让我们警惕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