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所谓的保险,虽然被称为保险,其实不是保险。它们要保的事件,并不满足我们前面讲的那些能够投保的事项的前提条件。
投保事项有三个前提条件,在第66讲《未雨绸缪:储蓄还是买保险》中有所涉及,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能让保险公司为理赔业务服务。
1.事件的概率性
2.概率的不相关性
3.概率的独立性
失业保险是一种社会补贴。
失业本身既不是随机事件也不是独立事件,生活中许多人失业看上去是“非自愿失业”(即因为被公司解雇而失业),但他们可能正在面临一种“自愿失业”的境地(事实上如果不计较报酬,到处都是工作)。
但正如经济学发现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会一失业就去工作,这当中涉及很多考虑。
一.机会成本。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几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树林,要求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
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倾听他们的回答了。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苹果,但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果林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接着说:“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好的。所以,我有点后悔。”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请求。
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 ,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这个故事就是关于机会成本,一失业就去工作,这个工作是很随机性质的一份工作,谁也说不好是好是坏,后面如果有更好的工作也不能再选择了,你已经丧失了选择权。
二.一个人的工作履历也很重要。
大多数人的工作经历、履历或是经验都集中在一个或者很少的几个领域里,在18,19世纪里可能还有少数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或者“全才”,各个领域都能有所涉及,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实际上在不断细分。 如果一失业就去工作,这份工作只有很小的几率延续上一份工作的领域,这会导致个人工作履历很不好看,重新进入一个行业势必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在待业的这段时间里,个人是处于“自愿失业”的状态里,这个时候政府发放的失业保险就是一种社会补贴。
失业保险金越高,失业率越高。
这点很好理解,工作就是为了挣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需要嘛,政府在个人失业期发放的保险金越高,如果哪一天保险金比工作所得还要高,那肯定有部分人会认为还不如不工作。
因此,社会福利越高的地方,失业保险金或者失业救济金越高,失业率就越高。
养老保险为何不可持续。
养老保险其实也不是保险,它不符合事件的概率性(随机性)。养老保险也是一种政府补贴,它是把社会上的风险从老年人的手中分摊到年轻的手中,由于每一个人都会变老,所以这是一个平衡转移支付。
这个转移支付是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在不同人群之间进行的财富再分配的方式。作者在这里谈到了欧美等高福利国家的养老保险方式,实际上是靠年轻人、新鲜血液的持续加入才能维持运作,现实中由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医疗费、生活费不断增长,年轻人不愿意生育等原因让这个机制越来越不可持续,风险在增加,已经一步步走向了破产的边缘了。
鼓励风险的“灾难保险”
除此以外,美国政府还提供一种商业机构不愿意投保的保险,其实质也是一种政府补贴。
这种保险对那些保险公司不愿意提供保险的房屋,以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保费提供保险。这种做法虽然不存在主观上鼓励风险的意思,但客观上有推动作用。
思考题:在很多国家的健康保险里面,都有所谓的扣除(deductible)和分担(copayment)部分,也就是说,低于多少钱的医药费保险公司不付;而高于多少钱的,病人和保险公司一起共同承担。很多健康保险都有这种安排。你认为,这种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答:站在个人的角度我认为是不合理的,这种做法上把一部分的风险从保险公司转移到了个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