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后感
作为一个匆匆忙忙的职场人,已经很少去看文学作品了。内心深入总有一种焦虑,觉得时间有限,如果真的要用来看书,应该多看一些工作技巧、励志成功、公文写作的书,但实际上总有时间会掏出手机刷刷抖音,看看头条。结合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的观点,我们都是高估了一年能完成的事,同时低估了五年能完成的事。
如果真的想跳出焦虑的周期律,专注于当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看一些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如何选?应该如何读?《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或许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二、内容概要
本书可认为是书评合集,通过多角度对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祺、莫言、冯唐、安妮宝贝等众多近现代作家作品的品鉴,指出哪些是好的作品,同时分析哪些是可借鉴的写作技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1.内容篇:带你看看好的作家是怎么写出好的颜色、情境、美食、宠物、童真、容貌和情色,等等。
2.技能篇:带你看看好的作家都是怎么写出了好作品,比如情感的饱满、恰当的比喻、前后呼应的结尾,等等。
3.开拓篇:提高一个层面,看看优秀作家的特点,开阔提升笔力的角度。
每篇评论之后都附推荐阅读材料,如作家张春所说,这本书像“读书地图”,即使你不想习作,也可以按照这个地图,把读书旅程走的更有滋味。
本书技巧清单(文学创作领域):
1.写作中如有需要,加入颜色、萌宠、美食、童真、容貌、情色等细节描写,是可以为文章增色添趣的。这些在好的作品中都不乏先例,内容要真实、准确、适度,不要过多延伸。如:
写孩童适用上帝视角,但不要过分将童真引申为善;
写容貌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多引申到性格;
景语到情语,先从准确简洁开始练好基本功,慎用状物的拟人手法;
匮乏时代要写实,不要过于文艺;
情色云雨注重心理其适可而止;
2.名家最有特色的技巧
鲁迅等善用标点体现情感。
张爱玲等善用比喻,妥帖、新奇、协同,切忌生硬、强行作比。
菲斯杰拉德等善用通灵,写景写出动态,放大感受,与宇宙贯通。
严歌苓善于动词活用、构建画面感、凸显特写。
结尾要收束、煞尾,更明朗,更具节奏感和戏剧感。
3.所有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人们爱看的文章必须是“四有文章”:有趣、有用、有料、有力。
“有趣”,幽默诙谐、促狭、逗贫损的文字所有人都爱看。
“有用”,本质是互动式写作,所谓的“干货”文章,也是当今文章的主流之一。
“有料”,是有真实的见闻经历,有独属于你的新鲜的细节。
“有力”,分为审美的力度和情感的力度。文字优美或者情感充沛的文章人们才爱看。语言优美的目标是创造语言;情感中的痛苦描写有四层,最终是直面痛苦。
4.作者对好文笔的粗略定义是:精准,富于新鲜感、画面感和音乐感。要通过阅读提升文字水平的则需要:
要读古代文学,从优美繁丽的语言中汲取营养,特别是韵律和音乐感。
要读外文名著,不断扩展语言边界。
不读译著。
一开始模仿不可避免,但要精挑细选模仿对象。一个小说家的进步,意味着他能够不断扫除过往文本的影响,不断地接近生活。
5.感慨:
好的艺术作品可以让人放下无时无刻不紧绷的自我,跳出边界,从而获得舒展和释放。写作是一种才华,但回报率低。仍有这么多人从事写作,可能原因是获得性竞争优势。
当今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文学成为主战场,也不乏优秀作品。
有一种梦想,如不去实现它,它就会毁坏你的生活。写作之于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作者的成功有赖于互联网。
三、内容干活
(一)内容篇
1.颜色:
大师们都善用颜色,及时对颜色不敏感,酌量再文章中加入一些,也总能收获积极效果。鲁迅善于在清冷中涂绘鲜明色彩,张爱玲笔下彩秀辉煌,像撒了金粉一样,汪曾祺则惯用透明水彩。
2.景、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但也有规则和技巧。我理解可分为四个层次:a对事物的普遍关注(好奇)—b凝视观察(叹赏沉醉)—c抓取特征(情思纷纭)—d焦灼贯注(多维打磨)。状物,先从准确简洁的说明文风开始(基本功,即止于b),不要着急进入c。当然,名家不会止于b,一定会走到d。另外,状物的拟人手法过去几十年用的太烂了,慎用。
3.美食:
以作者用文字治愈厌食的经历,阐述了文学共同体、文学移情的一些感悟。
4.萌物:
作家们百试不爽的技巧——虚构作品中酌情添加萌物可增加阅读趣味。
5.童真:
描写孩童用上帝视角叙事比较合适。且童真混沌,未分善恶,不要落入真=善的窠臼,莫言等先锋派小说在80年代声名鹊起正在于撕破生活里一层一层的隐讳。
6.容貌:
外貌与性格之间其实并无直接关联,外貌描写最大功能是引子,既要有倾向性,又适可而止,留出空间。但很多国外小数属于引过了头。中国话本小说手法有点千篇一律。中文上乘外貌描写基本运用写意笔法。
7.男色:
张爱玲、白先勇、汪曾祺写男色各有特点,实际与其经历,取材有关。张的感情经历,让她不愿多费笔墨在美男身上;白写上层社会,对服饰不厌其烦;汪写底层,则衣着最多整齐,着重写身体本身。另,美好事物,不妨把侧写这招用起来(如,一集的人都望向她们)。
8.情色:
必须挖掘心理,向细描摹感觉。情节发展到这一步了就大大方方写好,贴着人物写(个人理解为符合人物设定)。注意,女性角色自述自思时,要避免使用香肩一类词,避免自我色情化。
9.云雨:
从作者分析来看,好的写法仍是是适度,同时注重心理描写。
(二)技能篇
1.标点:
以对话为主的作品,必须善用感叹号、问号、破折号、省略号这四大护法,否则,对话必须呈现的情感和语气从哪里来?作者引用T.S.艾略特在其恢弘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一段话:“我们称赞一个诗人的时候,往往倾向于专注他在作品中和别人最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自以为在这些方面看出了什么是他个人的特质。我们很满意地谈论诗人和他前辈的异点,竭力挑出可以独立的地方来欣赏。但实际上,假如我们研究一个诗人,撇开了偏见,却常常会看出:他的作品中,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的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明他们的不朽的地方。”,以当代红人大咕咕咕鸡对现代经典作家鲁迅的继承,来证明我们已失落掉的无比美好丰赡的文学传统其实还未曾断绝。
2.造语:
个人认为就是创造出优美的语言。作者读现代诗时手持的就是“造语VS寻情”的标准,凡寻情的,在内容上炫奇立异的一概略过;只有造语的,精工于技艺的部分才细细品咂。功利地挑拣出诗中的零珠碎玉,企图以诗人的敏锐语句来刺激自己日渐麻木的文学肌体。这个方法也不妨推荐给大家,读现代诗可以更新我们的语言,拓展我们的造语思路。
3.比喻:
名为比喻篇,实际通感啊、联想啊这些修辞手法都算在内,总之就是拿一物比一物,由一事关联一事。比喻是写作中最重要的修辞手法。张爱玲写比喻好,表现在:妥帖、新奇、协同(如,《金锁记》全篇诸多意象,都与题眼中的“金”字成呼应之势)。文章里使用比喻这一类修辞手法,第一忌讳生硬,为赋新词强作比。比喻更多是内向的意识流动,而非外向的传达,所以写作的时候没有感觉就别强行作比,因为那样效果一定是反面的,一定会成为槽点。混搭感觉的“通感”修辞也会带来强烈的新奇感。钱钟书的比喻,本喻体之间隔着一层文字或意识的障碍。或者说,他的比喻有浓重的段子手气质,这一点从句式上就看得出来。都是抛出喻体,叫人先摸不着头脑一番,然后才告知本喻体的相通处,博得哈哈众乐。
4.通灵:
通过分析菲斯杰拉德及相关人员的作品,揭示写景的技巧:一定要有动态。菲茨杰拉德擅长化静为动、大变活人,牵着你的目光走,哪里动作大就让你盯着看哪里,把一个细小的动作,夸张成很大扰动,展现躁动、浮华的世界。化静为动,点石成金,催眠卜算……菲茨杰拉德俨然一位通灵的上师,衣五彩,饰杜若,登上文字的高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使出种种手段,用上条条伎俩,令一百年来英语读者为之陶醉、痴迷,反复吟咏,不知疲倦。另外菲茨杰拉德的行文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音乐性,语感极佳。写景另有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动不动就扯出特别辽远壮阔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咱们郭敬明教主擅长的一招,菲的作品中也有。
5.情感:
怎样让文字吸引人打动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的流动。古人常说:“立身先需谨慎,为文且须放荡”。为什么?因为写文章多数不是为说教,更多是为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哪怕是说教文字,也是融入了说教者真正的情感与体悟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6.血书:
血书(个人理解为描写痛苦)文学之所以震撼,从内容或曰精神的角度包含:1.苦痛;2.直面苦痛;3.追问挣扎;4.担荷罪恶。这四层不一定要兼备。只在一个层面上挖掘得足够深,也可成为一流的作者。技巧方面,文字令人情动于衷,多半需借助音韵和节奏。好的血书都有精心编排的文法:最最重要的是以重复的句式造成语气的峻急,向读者排山倒海压过去。一波连着一波,一浪推着一浪。当然,各句也要有长短的轻微变化,段落里骈散也要适当结合,避免单调;有时也不忘点缀以韵脚。
7.匮乏:
描写物质匮乏时代就应该符合匮乏时代的特征,如果我们以文艺范的态度一以贯之地对待过往的历史和当下的现实,则会失之毫厘,尔后谬以千里。
8.节制:
人的聪明有三个维度:一是神经维度,表现为反应敏捷,过目不忘;二是经验维度,意思是十年坚持不懈终至游刃有余;三是反省维度,在于突破局限,及时纠偏,审度形势,开创新知。作者认为冯唐是难得一见的智力的三维度分布严重不均衡的案例,一二过剩,而三匮乏。作品毫无节制,症状之一:语言聒噪无节制,情节枝蔓无节制;症状之二:天下皆卵,有种把性夸张到神圣神秘,又把性贬成对于自己来说随意到信手而来的东西的倾向;症状之三:极不真诚,矫饰到底。
9.雅俗:
探讨作品中方言俗语的使用。作者认为,作家们向来乐于在写作中做一番雅俗的斟酌考量,雅俗的配比并不固定,因为读者的偏好不固定。但也并不是必须加入俗语,题材不同,语体也要随之作灵活调整。能够做灵活调整的前提是语言的素材库足够丰盛。不会说家乡土话的那些小孩子就可惜了,不仅阅读时丧失了一些乐趣,将来有志于写作,更会发现语言资源上缺失了一大块。
10.收束:
汤显祖评董解元《西厢记》,论及戏曲的收尾,说“尾”有两种,一种是“度尾”,一种是“煞尾”。“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地来,过近地,又向远地去;“煞尾”如骏马收缰,忽然停住,寸步不移。小说也是如此,精妙的结尾不外乎这两种。《边城》和《白马》的结尾就是典型的煞尾。其实这两个结尾当得上“异曲同工”一词,前后分句之间都是转折的关系,甚至在声音效果上也相似,前句皆舒展开去,后句则收束回来,戛然而止。总的来说,小说里煞尾的数量多于度尾。散文则大多是度尾。《琦君散文》几乎篇篇到最后都是悠长的,怅惘的,无限感怀的调子。而煞尾终究更明朗,更具节奏感和戏剧感,小说家和剧作家会喜欢。
(三)拓展篇
1.传承:
本篇想要传达的理念是:“一定要读古代文学”。作者认为好文笔要精准,富于新鲜感、画面感和音乐感,指出在讲究文章的音韵方面,中国的古代文学也有一以贯之的强大传统,恰恰是当代文学缺失的境界。事实上,我们可见的古代文学,绵延有数千年之久,每个时代都有丰富的创作,鲜明的特色,写作者可汲取的营养、可效仿的技巧太多太多了。正如知名评论家李静所言:“汉语曾经是一种多么优美繁丽的语言!它无所不能至,无所不能形,只要你足够贪婪强壮,想要得到的美都能满足。”而辞藻和音节,其实只是为叙述方便拎出来的两条粗线而已。因此,“一定要读古代文学”。
2.译言:
翻译作品不好,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以一流译者群与一流作者群相比较,前者显然不及后者的才华恣肆。第二个原因,即便译者拥有一流的文字驾驭力,他也往往会将这份才华运用在与作者的对话上,而忽略与读者的对话。第三个原因:语言之间本就有难以沟通处,纵然是天才也无法弥接。最后,还有个翻译姿态的问题。翻译的“信达雅”三字箴言里,“信”字就那么当仁不让排第一吗?其实这真的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作者难道不希望有优秀的译者来增加一些创造,为因语言转换而失色的作品补个妆吗?想那“信”字的当头一棒喝,丧掉了多少油菜花同学的“译胆”。而平庸的译笔,又败掉了多少读者对外国文学的胃口,从而辜负了多少殷殷期待的异国作者们。
3.互文:
严歌苓文字好的特点:一是动词的活用,把属于动物的动词给植物用,把动物的给人,把非生物的给生物,把生物的给非生物,虚实转换,其实,以上所有这些活用的动词都含着一个比喻,但更加机智明快。严歌苓的这种手法,效果好,且易于模仿。二是画面感:文字中有色彩和浓淡,有线条和造型;将不那么容易写成画面的情形写成画面,也是电影式的、由外向内的写法,因此严歌苓很多作品之受导演青睐。三是一种被严歌苓称为“凸显”的技法:将情绪的特别叙述肢解下来,再用电影的特写镜头,把这段情绪若干倍放大、夸张,使不断向前发展的故事总给你一些惊心动魄的停顿,这些停顿使你的眼睛和感觉受到比故事本身强烈许多的刺激。四是中英互文:类似“听觉和视觉都留在烂糟糟的车内脏上”(动词名词化)、“多汁的眼睛”(源于sauce浆汁、调皮大胆双重词义的联想)。结合哈金的案例,作者认为不同语言之间可以相互滋养,跨界的语言掌控得当就是创意,就可以扩展语言的边界。
(由外向内的写法效果佳且掌握的难度也不大,值得我们投入时间练习一番。想到几条捷径,供大家参考:一是可以去搜罗演员们关于表演,关于人物表情动作的细节论述,也许老戏骨们的回忆录里能翻找到;二是现在流行的“微表情学”,对于人物心理和细微表情的联系研究颇多,也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4.模仿:
通过阿迪奇埃的案例,作者认为,虽然人们一向以为“艺术模仿生活”,但实际上艺术首要模仿的是艺术,而非触目可见的生活,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阅读经验一致。不妨给“笔力”下个定义,就是指写作中自我意愿与过往文本抗衡的能力。一个小说家的进步,意味着他持续地增强力量,扫除过往文本的阴影,扫除陈词滥调,不断地接近生活。在艺术的初始阶段,如果对已有艺术的模仿无可避免,不妨释然一些,作些积极的推测。也许自我意愿之于过往文本正如幼主之于权臣,主弱难以临国,必须得到权臣的辅佐。过往文本在自我意愿还无从表达时至少帮我们支撑起了作品。尽管难免龃龉,但幼主总会长成、亲政,势力对比终将变化。
当然,前提是辅政大臣是精心挑选的啊!
5.新秀:
文坛后起之秀作品的质与量都不可低估。现代文学的少年是读过中外古今许多书、有许多真诚而深入的思考、经过大风大浪的历练仍然大体不失其赤子之心的老少年。当代文学诚然多为中年人含蓄曲折的表达,但这中年是并没有读过多少中外古今的典籍、并没有怎样真诚而独立的思考、经过大风大浪的历练之后往往已失去赤子之心的文化修养较差而俗世之气较重的中年(包括“少年老成”),其表达的含蓄并非委婉深刻而是扭曲变形。语言本身就是内容,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新一代作家在语言风格上与此前的“当代作家”们存在的差异,所反映的其实就是两者气质心态的不同。大众迫切地想要读到新鲜语言,想要呼吸一些新鲜气息。互联网普及,文学的生发有了官方途径外的额外空间,于是曾经的主流迅速成为伪主流。所谓的“文学的边缘化”,毒舌一点,其实是文学垃圾的边缘化,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火腿肠、泡面、鸡爪、鸭脖,纵然十足的美味珍馐一时还没见着,但凭什么叫我们再回去消费垃圾?!“网络作家”这词也可以弃用了,如今网络才是主场,才是活力所在,倒是可以把一部分人单拎出来称“作协作家”了。新媒体时代,阅读需求大增,作品的发布途径更广,写作变现也比从前容易得多,好的作者也越来越多了
ps:建议大家不妨模仿下李海鹏这种文白间杂的写法,看看是不是更能精确有力地传达出情绪。
6.社会:
所有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写给大家看的文章必须是“四有文章”,也只有四有文章,大家才愿意去看。“四有”分别是:有趣、有用、有料、有力,按理解难度由易到难排列。“有趣”是硬通货,各层次写作者都深谙其道;最好将读者视为情人,才有趣得起来。不要误解严肃文学,所谓“严肃文学”,是说意旨的严肃而并非具体笔法上的中规中矩。
“有用”是互动式写作大势下今后文章的主流之一。凡有助于人成为更合格组件,或有助于吃穿住行和生养孩子的文章,都是好文章;也就是所谓的“干货”文章。
“有料”是有真实的见闻经历,有独属于你的新鲜的细节——不在其位、不临其境,任何人都编造不出来的细节。
“有力”分为审美的力度和情感的力度。美打动人心,创造美的技艺可以学习;强烈的情感是写作者的宝库。
7.才华:
探讨文艺存在的意义:在消费文艺上,作者在一次备考时听昆曲减压的事实说明,抵达审美的巅峰,人可以放下无时无刻不紧绷的自我,跳出边界,从而获得舒展和释放。在生产文艺上,一方面,创造文艺作品如此麻烦,另一方面,文艺的投入与回报比似乎又不大乐观。原来,人类的文学和艺术能力,相当于孔雀绚烂的尾羽。雄孔雀拖着又重又大的尾巴,其实很不利行动,易陷入危险,但这却能令他们在交配期获得雌孔雀的青睐。也就是说,虽不具备生存适应性优势,却具备性竞争优势。
(四)后记:
作者回顾了自己写作历程。一方面感悟到,有那么一类梦想:假如你不去实现它,它就会毁坏你的生活,它会败坏你对于生活的正常热情和执着。对于作者而言,写作就是其中的一种。正如荣格所说,根植于无意识深处的创作冲动和激情,是某种与艺术家个人的命运和幸福相敌对的东西,它践踏一切个人欲望,无情地奴役艺术家去完成自己的作品,甚至不惜牺牲其健康和平凡的幸福。另一方面体会到,充足而及时的反馈是我写作继续的重要刺激力,所以,倘若没有网络的高效传播、频繁互动,好文笔专栏大概只会是最初的两三篇,绝无可能发展到如今的十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