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去商场买东西,等着老公结账的空档,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女儿训斥上了年纪的爸爸一幕。
女儿:爸,你怎么又跑去那里了(具体是哪不清楚),让你不要去你还去。声音非常恼火,边走还边回头瞪这个老头儿。他七十多岁,个头不高,跟在她后面,笑嘻嘻的不说话。
女儿:你怎么这么烦人呢?就是不听我的话,就是不听我的话。语气非常不耐烦,还重复了两遍,一脸嫌弃。老头儿低下头,讪讪的笑着,不回应。
女儿口气强硬:“下次不许这样了。”看老头儿不说话又大声补了一句:“听到没有?”
后面他们走远,没有办法继续知道老头儿会怎么说,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女儿真的需要改改和父母说话的态度了。
2
今天是母亲节,作为一个妈妈,其实还是挺有感触的,不是因为社会上近几年对这个节日的关注,那都是商家运作的结果,更多的是有个机会去回忆,去体会和理解妈妈的爱和付出。当然不仅仅是妈妈,爸爸也一样。
今天在微信群、朋友圈看到的都是在表达对妈妈的感谢之情,这很让人感动,感恩是情感得以传递和沟通的纽带,但千万不要把感谢只当成一种仪式,比感谢更重要的是理解。
时常有人会转发如何善待年老的父母,比如不要对父母发脾气、不要给他们脸色、听他们唠叨别闲烦、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这些都是特别对的,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发自内心的做到。
包括我自己,我以前也会埋怨我妈妈打电话声音太大吵到我写东西了,说她太贪玩而不像别人的妈妈一样勤劳贤惠操持家务等,之后我又会自责告诉自己不能这么自私,但是这种内省式的自责也管不了多久,遇到事情还会一而再、再而二的重复之前的情绪,说实话,我很纠结,我不知道怎么办,我爱她,非常非常爱,可我也会埋怨和责备她,这其实是很让人痛苦的,因为良心会受到谴责。
3
后来,因为一件事情让我彻底改变了观念。
我们夫妻俩都要上班,我妈平时在这里帮我们看看孩子。周末吃完早饭,我准备带女儿去青青世界玩,第二次去,我自己已经没啥兴趣,如果不是因为女儿喜欢,我应该不会再去。但女儿还是相当期待,因为里面有假的会发出叫声的大恐龙和可以把身上衣服全部弄湿来玩耍的小喷泉。
我不知道我妈妈那天的计划是什么,我以为她也和我一样因为第一次走的很累又全程陪小朋友玩,不会再想去第二次。但我收拾好东西还是顺便问了一句:妈,你要不要和我们一起去青青世界玩啊?
“青青世界?好啊好啊,等下我换件衣服。”我妈很开心,不假思索就答应了,赶紧从沙发上起身去换漂亮衣服。我愣住了,因为这个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她会说“太累,不去了。”或者“你带宝宝去玩吧,我去找我的朋友。”
我后来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父母其实就和小孩一样,喜欢“黏人”。
4
周末是我们家庭活动日,不加班不赶稿的话我都会尽可能多带她们出去走走。每一次做出游计划时,无论我说的是什么地方,海边、公园、图书馆还是去爬山、徒步、摘草莓,我妈都第一个同意,好像说的都是她特别喜欢的地方,而且每次都会兴致勃勃、开开心心的玩完全程,几乎从来不说反对意见。
慢慢我发现,我妈并不是真的特别喜欢那个玩的地方,只是因为可以和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我)在一起,这才是值得她最开心的。就像我也想多陪伴自己的女儿一样,这种想陪伴和想被陪伴的心情并没有因为时间和年老以及子女长大等因素而有丝毫的减少和褪色。
这个发现让我大吃一惊,以前我只知道她很爱我,却不知道原来她那么想陪在我身边,或者说是希望我陪在她身边。从此以后我觉得可以理解她了,理解她们的语言和行为,还有爱和希望被爱的方式,我也不再埋怨和责备她,而是尽可能的满足她。
5
我们之所以会埋怨他们,并不是不爱他们,而是我们把他们当成了长者,当成了经历一辈子事事非非、艰难曲折人生之后就不再需要温柔以待的老人,以为他们一定清心寡欲,波澜不惊,这恰恰错了。
父母虽然老了,那只是身体年龄被时间挟持后,慢慢力不从心、慢慢步履蹒跚、慢慢跟不上我们的脚步了,可他们的心理年龄却一直如孩童般需要陪伴和呵护。
虽然我们平时的埋怨和斥责不会让他们少爱我们一分,可是如果我们理解了他们的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就能知道他们只是年老的儿童,需要更多耐心和包容。
在越来越接近永别之前,请用最温柔的语气和微笑的方式一起走过这段不可回头也不能重来的人生路。
因为遗憾将无法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