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要大量藏书,创造读书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昨天老师的一句话,我找到了自己习惯性买书的缘由。
第一次接触课本以外的书,是在四年级。当时,为了找一只老鼠,母亲把柜顶上一个破旧的木匣子翻下来。木匣子装着父亲当年求学时的书。我在里面找到一本没有封面,残旧发黄的“牛虻”囫囵吞枣地看起来。
上高中时,学校有个阅览室,只有几排书架,书本的数量和种类都有限。但那时已经大大增加了我对阅读的兴趣。
工作了开始自己买书。年轻时,读的书较单一,只看些散文随笔。买书也不讲究,在深圳住城中村,下班经过书摊,都会买一两本。买着买着,无数次搬家,搬运费快比书贵。
回来定居,我把儿子房间一整面墙和厕所都拆了来做书柜。自己的书房挨着墙做了一排书柜。这下,再也不用请人搬书了。
女儿出生后,我在角角落落能利用的地方都布置有小书架,里面放着绘本,她在玩的时候,随时可以翻。
家里有书,孩子们看书成了习惯。儿子从小到大,语文学起来都较轻松,到初中,也带动历史和政治的成绩。因为阅读,他具备更敏锐的理解能力,在朗诵、主持、戏曲演唱上总能脱颖而出。上台机会多,培养了自信心,也培养了特长,相辅相成。
现阶段,阅读对女儿的作用,表现最突出的是在语言表达上。她说话比同龄人早,表达也更清晰。我相信,与书本做朋友,以后很多能力也会慢慢凸显。
至于我,这两年在半兼职工作状态下,选择自己带着女儿。实则,就是过着一个家庭主妇一日三餐、洗衣拖地带娃的日常。看书根本跟不上买书的速度,若能安安静静看书,写作,也是阅读带给我最好的馈赠。
今年暑假,和儿子去了太原图书馆。他震惊于图书馆规模之大,藏书之多。我们所处的城市,远没有如此丰富的资源。
真的要感谢这个互联网时代,它让身处不同阶层不同环境的人,平等地站在一条线上。只要你愿意去学习,大家获得的资源是平等的。所以,改变要靠自己,无论你是谁,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