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时间快速读完了樊登老师的这本《可复制的沟通力》。这是一本工具书,上面讲解了良好的沟通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很多个直接拿来就用的沟通技巧,总之是一本看完就可以改善你沟通能力的书。
很凑巧的事,看完这本书的第二天晚上,儿子就给我带来了一节“实践课”。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晚上,儿子要看手机,就是在浏览器上看赛车总动员配对游戏的小视频,看过几个之后,他要看之前刚刚看过的那个,让我给他往回翻,我也没在意多点了几下返回键就错过了,再想找回来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和他说妈妈找不到了,我们看看别的可能一会又碰到了。儿子一下了就哭了,很崩溃的那种哭,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说我就要看看刚才那个,你干嘛给我弄没了。
我说,妈妈没注意你要看的是哪个,对不起。我还对他说,妈妈根本就没看清那个视频长什么样,你让我找我是找不到的,你和我一起找行吗?他还是大哭,情绪很激动,告诉我视频里有个警车,在洗车。我又接着给他找警车洗车的视频,找到后给他看是不是这个,他一看不是,又是接着哭,接着说我就看刚才那个,你干嘛给我弄没了。
他哭,我给他漫无目的的找视频的过程持续了大概十五分钟,最后是以我把他抱着怀里看一个别的视频结束了。
等他睡觉了,我复盘了整件事。我发现了两个不同的点。
第一,整个过程中到后面其实我是有情绪的,“干嘛非得看那个,找不到就是找不到了”这句话在脑子里出现过好几次,不过这次我控制了我的情绪,是看到情绪然后又主观控制住的,不是忍住。
第二,前期儿子坐在我旁边哭的时候,我只能做到不吼他,脑子里有个声音说这个时候我应该去抱抱他,可是在心里还有股力量在拉着我,使我不能去抱他,或者说内心里没有力量去抱他,我就这么看着这个小小身影,感受着我为什么不能去抱他?
我的情绪是怎么控制住的?这点我很清楚,也很简单。是来源于书中的一个建议,远离傻瓜式沟通。
什么是傻瓜式沟通,就是沟通中,当我们出现情绪时,我们的选择往往不是“打”------跟对方争吵,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塞给对方,就是“逃”------说不通就不说了,爱咋咋地。在这个沟通过程中,你的行为是被你的“杏仁核”操作着执行了一套你长久以来形成的惯性操作模式。但是这个模式是错的,它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和双方关系变得更糟。你要做的是控制你的行为不被杏仁核产生的情绪带走。
所以,在那天晚上,我脑子里一直有个想法,想发飙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的杏仁核在起作用,产生的情绪会牵着我走,我不能被它牵走。知道了这是需要控制的东西就真的控制住了,就这么神奇。
关于第二点,我为什么不能去抱他?答案更令我细思极恐,就是有条件的爱。我没有爱的能力,确切的说,我没有无条件爱人的能力。不爱你,你不值得爱的样子,不爱你,我不喜欢的样子。
什么是有条件的爱?就是父母会根据孩子的表现好坏给与程度不同的爱或者是否给与爱。
养孩子这些年看过很多育儿书,无条件的爱是很多育儿书都提倡的理念,我也认可需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不过经历那晚之后,我确切的知道了,我对无条件的爱,只停留在理论,停留在最表浅的认识层面,就像下面这些话,孩子做错事情的晚上也要给孩子讲故事,孩子考试没考好也要继续之前的旅行计划。我一直把无条件的爱当成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理性控制下的“给予”行为。所谓的理性,就是知道了有条件的爱对孩子是有害的。但是无条件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行为,也不是在理性的支持下所做出的爱的动作。
无条件的爱,是一种能力,来自心底,来自你童年获得爱的经历。对它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你需要看到你自己,当你发现你自己没有无条件爱人的能力的时候,才是你能给出无条件的爱的第一步。
经历这件事,我知道我欠缺无条件爱的能力,我不再自我陶醉,我需要更多的自我提醒。在孩子无理取闹时,在他哭的没完没了时,我更多的是需要停下来审视自己对他的态度是否一如他可爱乖巧的时候。
无论孩子还是父母爱人,爱了才值得爱,爱了才喜欢,爱了才全是你喜欢的样子,无条件的爱,我和他都值得爱。
以上两点的反省都得益与我当时接受了书中的一个小建议,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没被情绪吞没,才有所觉察。
正如那句话,改变是从觉知开始的。
正式开启“看完书写点什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