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警,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不管是科学还是文学艺术,都离不开观察能力。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思考万有引力,阿基米德从洗澡中观察浮力,瓦特从水烧开蒸汽冲开壶盖发明了蒸汽机......。观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良好的观察力对孩子成长和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该怎么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这个人生技能呢?
其实每个孩子很小的时候是有观察能力的。还记得孩子小时候常常问你吗?小蚂蚁怎么找到回家的路呢?小青虫有没有牙齿?书中的怪兽爪子怎么是黑色的?花朵里有没有小小的精灵住着.....。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你有好好保护和引导吗?
观察力弱的孩子不仅在司空见惯的事物规律中难以发现那些细微的变化,更多的时候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出困难。善观察者,能在寻常事物中发现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陪读的家长可能有比较深的体会,孩子总写错别字,作业不是不会做而是粗心大意,错题漏题张冠李戴,做事没条理毛毛躁躁不冷静.......其实这些都是孩子观察力缺乏的表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是怎么渐渐失去了这些观察能力了呢?
《我看见一只鸟》这个绘本也许能给你一些思考。
《我看见一只鸟》(作绘者︰刘伯乐,青林国际出版)荣获第三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
《我看见一只鸟》故事中小女孩和妈妈在风景区里玩,发现了一只从未见过的野鸟。女孩把小鸟的形状和颜色画在笔记本上,然后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妈妈。翻开图书,映入眼帘的环衬是一张步道地图。扉页便是小朋友的手绘小鸟,还认真写了观察笔记:“我看见了一只鸟,全身是绿色的,只有嘴巴是红色的......”不会写的字用的是拼音,对小鸟的画了指示。
日常生活中,很多妈妈会毫不犹豫的告诉孩子这是一只什么鸟。看看绘本中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哦,你看到的是麻雀吧?”妈妈漫不经心地回答,“麻雀是最常见的野鸟”。妈妈看到孩子的画没有直接告诉孩子画的是什么鸟,而是漫不经心的样子,等待孩子回答。“不,不是麻雀,它比麻雀大很多”孩子回答。
“那么是野鸽子吧,野鸽子也是常见的鸟类”,“它们常飞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不是,不是野鸽子”小女孩子说,“它的身体是绿色的”。
“我知道,你一定看到了五色鸟。”妈妈认真地说,“喜欢攀在树干上凿洞的五色鸟就是绿色的!”。“不,不是五色鸟,它拖着长长的尾巴,长着红红的嘴,还弯着头看着我呢!”
小女孩和妈妈一起观察了不同的鸟,比较了画中的小鸟和真实小鸟之前的差别,顺便还讲了不同鸟的习性,特点。从大小、颜色、细节、叫声......分别观察了麻雀、野鸽、五色鸟、蓝鹊、灰树鹊、竹鸡、红嘴黑鹎、画眉、黑冠麻鹭、黑枕蓝鹟......
后来,小女孩和妈妈看到了一只绿尾红嘴长尾的鸟站在树梢上。“啊!原来是一只鹦鹉!”妈妈恍然大悟。
看出来了吗?妈妈并没有一下子告诉孩子答案,而是一点一点地在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孩子也跟随地图,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既锻炼了孩子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通过地图的指引,寻找画中的小鸟为线索,把小小的大坑风景区变成了孩子学习的宝山。
自然是孩子的好老师,在这个电子化网络化的时代,把孩子兴趣更多地引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关怀小生命是我们应该努力去践行的事情。
当然,绘画能力和绘画兴趣的培养,也是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好方法。绘本中栩栩如生的小鸟,均为作者手绘作品,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我想很难把这些小鸟画得那么真实吧。优秀的绘本,每一帧画面都是精心设计和制作,每个细节都是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你看到《我看见一只鸟》中每只小鸟的羽毛了吗?绘本中不仅展示了真实的小鸟形态,还将真实和画面设计相结合,带给孩子不一样的审美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鼓励孩子创作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