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
美国时代周刊把她列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959年,联合国号召全世界人民学习她的精神。
马克吐温说:“整个19世纪最值得关注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何以能获得如此隆重的赞誉?首先在于她的卓越的才华,她能熟练运用英、法、德、拉丁、希腊五国语言。仅此一点就领我们许多平凡人物望尘莫及;更在于她杰出的成就。她一生创作了14部优秀作品,其中第一部作品《我的人生故事》被认为是1902年美国文学领域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另一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更是文笔优美,感情细腻,赢得全世界读者的青睐。如果仅仅因为语言才能和文学成就,那海伦凯勒还不足以影响全世界,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特殊的身份——一位盲聋哑人。一个残疾人竟能做出正常人所不能成就,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带给全世界所有人巨大的鼓舞,尤其是对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黑暗中的一座灯塔。海伦凯勒的成功不仅是她个人幸福,更是全世界的骄傲。
海伦凯勒为什么能改变命运,成就精彩人生?我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前六十页,从中找到一些原因。
好奇心是打开幸福世界的钥匙。海伦凯勒从小就对所有事物都兴味十足。她并且天生残疾,在她还是个健康的婴儿时就常常在打人身后,模仿他们的所作所为。六个月大学会咿呀打招呼,一周岁时因为去捕捉阳光透过抖动的藤萝投射到地板上的摇曳的影子而学会了蹒跚走路。生病后当老师在她的掌心拼写字母时,她心中的求知欲瞬间被唤醒,每天的时光都在期盼知识、获得知识的快乐中度过。知识引导她走出孤独的黑暗,走进鸟语花香,阳光灿烂的美丽世界。知识带给她光明、友爱和智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都有浓厚的好奇心,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加重,琐事的干扰,渐渐对一切失去了兴趣,对身边世界熟视无睹,麻木无感了。失去好奇心的驱动,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奇,生活枯燥乏味。所以人们常常感叹“真没劲!”活着没意思,学习没意思,工作没意思,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怎么能够奢望精彩的人生,成功的事业?
睁开好奇的眼睛,世界会以多姿多彩的面貌出现在你面前;竖起好奇的耳朵,用敏锐的听觉倾听蚯蚓蠕动的沙沙声;深深地呼吸,附身闻嗅每一朵鲜花。世界赐予我们各种感官,善用这些天赋,世界有无穷的奥妙等着我们去发现。
除了自身的努力,母亲果断而睿智的选择是海伦凯勒的人生逆转的前提。她为女儿推开了通向广阔自由世界的大门。凯勒家在乡下,远离特教学校,很难接受正常教育。而且,无法被人理解的苦闷让凯勒的脾气日趋怪异暴虐:她常常无缘无故地歇斯底里吼叫,筋疲力竭的挣扎,扑进母亲的怀抱大声哭泣。让家人对她接受教育的能力产生怀疑。是母亲——她曾看过狄更斯的《美国札记》中描述了一位盲聋小女孩享受到受教育的乐趣——力排众议,坚决让我满足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求知欲。这才让凯勒后来有机会通过贵人的指引找来最终重塑她生命的老师——安妮•沙利文。
所以说,父母的爱和坚持让一个身体残缺的孩子拥有了完整的生命体验。一个伟大的人物背后通常离不开父母的支撑。这样的母亲很多,比如史铁生的母亲忍受病痛的折磨含笑开导残疾的儿子好好活下去,比如胡适的母亲用舌头舔舐儿子得病眼,脑瘫儿周周的父母一直努力满足儿子的兴趣,让周周在舞台上大放光彩。我也见过一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坚持只养育这一个孩子,为的就是给他全部的爱。
海伦凯勒的人生最重要的人非沙利文老师莫属。凯勒把她视为再塑生命的人。沙利文老师有一颗仁爱之心,她包容理解海伦凯勒的痛苦,无论海伦凯勒如何暴虐搞怪,她都温柔以待。她用爱教会了爱;沙利文老师有着持久的忍耐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教育正常的孩子尚且不是统容易的事更何况是盲聋哑的特殊儿童呢?这种力量让她面对教育困难所向披靡。如果不是他的坚持,海伦凯勒不会创造奇迹。沙利文老师热爱自然,睿智聪颖,才华横溢。她采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想法设法把枯燥的事实融入有趣的故事,把枯燥琐碎的故事复数的生动有趣。她从不急功近利,不会因为海伦凯勒忘记学过的知识而懊恼。她经常把课堂设置在室外。森林,果园,花园,废弃的码头随处都是教育的好场所。沙利文老师利用每一个时机、选择容易接受的方传授知识。她唤醒了海伦凯勒的天赋、渴望和幸福。
每一位老师都能将学生领进课堂,但不意味着每一位老师都能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知识。营造气氛活跃、思想自由的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教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受教育之后能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好老师成就好学生,这是沙利文开始带给我的思考。提升教育艺术,首先是真诚的热爱,再就是丰富的学识。热爱由心,学识需要通过读书来丰富。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努力寻找,不断改进,虽然不够优秀,主要在路上前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