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日做瑜伽起,保养瑜伽垫成了我的日常。原因无他,汗渍,灰尘和毛发的混合物让垫子表面老化、变色和发出异味。起初擦拭瑜伽垫只为清洁,但重复了N次之后,我突然有了超出预料的领悟,让我又惊又喜。
起初练习瑜伽的动机是缓解每日久坐后肌肉的僵硬,但随着熟练程度的提升,身心合一的高度专注以及舒展身体的畅快让我越来越爱上这项运动。所以来瑞典之后,首次网购就献给了瑜伽垫。算来,手上的垫子也用了四个月了,如果每月25次,我也完成了近百次的瑜伽练习。虽然没有肉眼可见的变化,但来自身体内部的感受开始有了一些可喜的改善。比如,肩颈没有出现僵硬而发出酸胀的感觉;上身和下身的协同运动更为顺畅,这应该是归功于核心肌肉得到了强化;身体不会因为猛然蹲起而出现短暂的眩晕,猜测是上下半身的血液循环有改善的结果。总之,这些因为长期坚持而出现意外收获,确实给了我更多保持练习的理由。
但物理意义的好处不如精神层面的领悟,那样的意外和深刻。
当开始从事某项活动,人们不会即刻从该活动中获得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做饭的人不一定认定自己是厨师,司机也不视自己为车手,同样做瑜伽的人未必是瑜伽修行者yogi。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变得熟练而专业,成为了厨师、赛车手、yogi。获得一种新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是自我拓展的结果。没有人只做过一次饭就成为厨师,自然也不会因为穿上一件名牌衣服而成为“有钱人”,所有真正的自我构建需要旷日持久地投入时间和精力。
姑且抛开职业类身份,如果母亲身份的社会认同始于孩子的第一声“妈妈“的话,“母亲”的认同构建需要大约两年时间,并且期间经历一系列生活方式的巨变。所以如果以此为基准的话,新身份认同的构建要么需要更长的时间,要么需要更剧烈的改变和重建。
瑜伽练习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意义,我只是期待更健康的身体罢了。但从瑜伽垫的保养变为日常,我仿佛有了一种类似于,主厨研磨趁手的菜刀,赛车手冲洗爱车的奇妙感受。甚至,看到它弯曲斜靠在墙边晾干的样子,不禁让我想到,剑客把心爱的宝剑横放在剑架的情景。
现在回想起来,刚成年那时的彷徨其实来自于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缺失。每天形而上的困惑本质是来自于,不知道构建怎样的自己,不知道构建自己所需的时间和精神投入,也不懂得如何构建新的认同。
Anyways, 我要继续擦拭瑜伽垫了。也许,我会拥有更多瑜伽垫,也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