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玄奘,俗名陈祎(yī),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意为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玄奘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这些资料便是玄奘的一生,但是这只是他的功成。伴随着他的脚步的还有他的精神世界。
①淡泊名利,造福人民精神。
②舍生忘死的精神。
③不耻下问,融合发展的创新精神。
④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⑤诲人不倦,无私奉献。
但是这些精神都是人们耳闻能详的,既然这个是新谈就有所不同,我所说的是——国家强盛之下的大一统精神。
大一统精神又从何而来呢?
例如高昌国国王鞠文泰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听说唐朝高僧到来,十分热情地迎接玄奘,并与玄奘结为兄弟。鞠文泰邀请玄奘当国师,玄奘坚决不从,鞠文泰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玄奘讲学一个月。每次讲学,鞠文泰都亲自执香炉接玄奘入堂,并当着众多听众的面,跪在地上,请玄奘法师踏着他的背坐到法座上去。
但即使如此,也没有打动玄奘一心西去的决心。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鞠文泰还是说什么也不肯放他走,最后玄奘被逼的实在没办法,只好静坐绝食抗议。逼死圣僧的罪名,鞠文泰可承受不起,更何况还是天朝上国来的圣僧,只好送了他一大堆盘缠以及随从后,放他离去。但是这些随从很快就因为高原反应、疾病等原因死得死,逃得逃,最后还是玄奘孤身一人上路。
从公元641年开始 ,戒日王朝多次派遣外交使臣出使唐朝,唐太宗也四次派遣外交使团访印,两国保持了良好的友谊。公元643年,玄奘带了六百多部佛经返回中土,一路上受到沿途各国的欢迎,各国的国王们纷纷派遣士兵接力护送。玄奘返回长安时,受到长安百姓的热烈欢迎,“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听闻玄奘载誉归来,唐太宗一改玄奘离去时不闻不问的态度,非常热情地召见了玄奘,邀请他还俗做官,但是被玄奘婉拒。玄奘给出的说辞是,他此去二十多年,历尽千难万险,为的就是消除中土佛经的歧义,带回佛经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把它们翻译成汉语才行,这才是他心中最为重要的事业,其他事情都得放在一边。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表面上是一部游记,但其内容全面超越了这些情报界的前辈们,其中记载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到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其中涉及到的地区东起中国新疆、西经伊朗、南达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至孟加拉国,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动物等情况。所以玄奘探求的大乘法门,其目的不是拯救自身,而是拯救天下苍生。根据他对历史的认知以及亲身经历的隋末大乱可知,要想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建立强大的国家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经营好西域又是建立强大帝国的重要基石。因此,玄奘就把西天取经和经营西域两件事结合起来,成为他毕生的两项追求。
公元648年,龟兹国被灭,公元651年,唐朝开始组织针对西突厥的大规模西征。
综上所述,玄奘可不是《西游记》中那个胆小怕事,善恶不分的糊涂僧人,而是一位博闻强识、胆大心细、怀着振兴国家民族伟大情怀的爱国者。唐朝能在西域顺利建立起稳固的统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大帝国,玄奘绝对是居功至伟。在经略西域这件事上,玄奘一个人,恐怕比一整个军团所起的作用还要大。
而这才是玄奘的大一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