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95期"看图写作1”专题活动。
上面是一张夕阳照射下的瓦屋顶的照片,昏黄黑暗的背景中,一棵从瓦缝中坚强生长出来的草本植物正盛开着两朵硕大的白花,好像在彰显没有丰沛膏腴的水土,在贫瘠的瓦楞上它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照样能开花结果。
除了感慨这野生植物顽强的生命力之外,我不禁怀念起故乡那些消失殆尽的老房子了。那些老房子是我们80后童年的乐园,是我们记忆中快乐的组成部分。
在八九十年代,我们村还存在着好多清朝年间建造的老房子,这些房子马头墙、青砖黛瓦,比现在建筑的三层楼还高,占地面积宽大,远看像一座座宫殿,住个四五户人家错错有余,是典型的赣派建筑,光我们小队就有好几栋。
古人对居住环境很考究,房子的门前会开挖一口大鱼塘,既可以养鱼作为伙食来源,又可以碰到火灾方便取水灭火。门前的路是青石板铺成,非常平整光滑,但摩擦力却很好,走在上面即使下雨湿了也不会打滑,比现在的水泥地还好。
进门有三个台阶,地基建很高是防洪水,大门旁边的墙离地面有一个六角形狗洞,方便关大门了,家里养的猫狗能够自由进入房子。推开大门进入大堂,里面很宽阔亮堂,屋顶中间有阳光照进来的天井,天井的屋檐下方有一个长方形的蓄水池,是平整的青石建的,水池有暗沟通向房外的排水沟。下雨的时候,听着天井屋檐的水落到水池里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仿佛能感受到时间脉搏的跳动,是一种别样的惬意享受。
围绕着大堂两边是各个住户的房间,一般每户都是三间相连,在往里面就是一个隔断,放着供台,上面安置着祖先的牌位,隔断有个门,进去是横向布局的三间房,一般也住一户人家。如果是三进三出的房子,隔断门进去的就又是一个大堂了,布局和前面的差不多。
房子的木窗一般都比较小,窗棱上雕着各种图案,房间不是很亮。房子里有很多高大的木柱子,底座是像鼓一样有雕刻花纹的红色石头。房外空地上也有一套红色石头的桌子和凳子。这种红色石头我们本地不出产,估计是浙江那边一带运过来的。
房子的层高很高,天花板上的藻井豪华大气,又错综复杂,都是各种木雕,大多是凤凰和各种鸟、麒麟的雕刻。里面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曾经跟我说过,日本人来侵略时,就曾经破坏并抢走了这些房子里的各种木雕,这也说明这些木雕具有不小的艺术价值。
楼上有的房间是书房,是古人学习看书的地方。大堂有两个侧门通向户外,户外的巷子也有一排一层的矮房子,那些是圈养牲畜,鸡鸭鹅和牛的地方。侧门还有一排房子是练武房,古人习武的地方。据我爷爷讲以前各个村里都有武师,发生械斗时,武师是打头阵的,我的祖爷爷功夫不错,能头顶一碗水,跳过差不多一人高的风车而水不洒出。
老房子空间大,通风条件好,炎热的夏天在里面待着很凉快。我们这些小孩子经常在这些老房子里玩捉迷藏,打仗,喊叫声总是吵的那些住在里面的老人出来愤怒地骂人,然后我们就一哄而散了,那时候小也心有怨恨那些赶我们的老人。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这些小孩都长大了,那些住在老房子里的老人也早已作古。年轻人都搬出去建了新房子住,老房子没人住了。没人打理后,房子就开始到处出现腐败的迹象。
房顶的屋瓦间开始长出了小草和小树,瓦片开裂残缺,屋里开始漏光漏雨了也没人检修。有了风雨的侵蚀,房子的坍塌是很快的。没有了瓦片的保护,露出的椽子与檩条被雨水腐朽、断裂掉落,很快导致整个屋瓦都掉落了。暴露在风雨中的屋墙也只要几年的时间就慢慢倒塌了。废墟里长出来的杂树最终也将整片废墟都掩盖了,让人完全看不出原来房子的模样。
也有些老房子被多个房主分家拆除建了新房,遗址彻底没有了。
那些陪伴了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老房子就这样只存在我们这辈人记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