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芦苇画是白洋淀特色旅游工艺品之一,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之誉。据史料记载,白洋淀芦苇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已有记载“……淀中有蒲柳葭苇……”。这个假期,我们雄安技艺寻访队就走进了雄安新区,走近了芦苇画,一睹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也许是这项手工艺太过古老神秘,寻访芦苇画的道路上有那么些许的艰辛。这幅图片是我们队员走在安新县大街上寻找芦苇画时所拍摄。我们前期联系了三位芦苇画艺术家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雄安新区的建设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之中,相关的政府部门也没有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但为了寻找芦苇画,了解并记录这项传统手工艺的现状,我们队员通过各种方式在安新县寻找着。尽管汗水浸透了衣服,烈日晒昏了头,但最终在我们不懈努力之下杨丙军芦苇画画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满身的疲惫就在这突如其来的喜悦之中消散了。
这张照片正是拍摄于在杨丙军芦苇画店对画店的负责人杨经理的采访期间。杨经理初步就芦苇画的经营现状、制作过程、未来发展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杨经理的采访让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芦苇画的魅力,“五福临门”“梅兰竹菊”“苏州园林”等无不都是精彩的画作,白洋淀遍地都是的普通芦苇材料,却演绎出别样的美,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简短的采访,虽然无法让我们彻底了解这项文化,但却让我们深深迷上了这项艺术,坚定了我们追寻芦苇画的脚步。下一站,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丙军老师。
这张照片拍摄于采访杨丙军老师期间。此时我们谈论到了雄安新区设立后芦苇画的未来,杨老师笑了,我们也笑了,因为杨老师对待芦苇画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对芦苇画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望。杨老师这样说到:“将芦苇画提到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更全面的保护,更多人的认识,更好的传承。芦苇画不但对于雄安新区来说是一张很好的名片,对子孙后代更是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我希望它长久流传。”杨老师对芦苇画的期冀也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在这里我也祝福芦苇画能像杨老师期望的一样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为了深入了解芦苇画制作工艺,我们来到了安新县寨南村芦雁苇编工艺品厂进行参观,这张照片这是拍摄于在芦雁苇编工艺品厂参观期间,我们的队员正在工厂的杨小松先生的指导下体验芦苇画制作。在这里白洋淀遍地都是的普通芦苇材料,却演绎出别样的美,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芦苇画呈现了一种沧桑的美,并不是那种华丽的美,它呈现的是返璞归真的美。这朵荷花就是拍摄于杨小松先生带我们去白洋淀寻找创作灵感期间。古老的白洋淀渔民,正是用身边最易得的材料记录了生活中最美的景色才成就了芦苇画的今天。
为期六天的暑期实践活动结束了,镜头中的风景不但传达着芦苇画的美丽,也记录下了我们团队的成长足迹。我相信虽然我们通往梦想的道路是坎坷艰难的,但在这路上不乏好心之人伸手相助,虽然有时耗尽了力气,但沿途定有美丽的风景让你心畅神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你想要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