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不过百年左右,而我们的思维却依旧停留在曾经的农耕文明里,我们总是对一件事抱有非好既坏的幻想,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着绝对好或是绝对坏的东西。
我们在面对是非判断,好坏选择时总是忘了一句很重要的话: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与农耕时代流传下的思维方式相对的是一种全新思考方式,你可以称它为经济学思维,也可以叫它理工科思维。
万维钢老师的第一本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重新定义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里的理工科思维不是我们传统上与文科相对的理科思维,而是一种摆数据、讲逻辑、证实验的“科学思维”。
与之相对的是“律师思维”,两者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是拿证据推结论,后者是拿结论找证据,这就导致很多有着“律师思维”的人不顾真实现状,只是一味地寻找说辞来维护自己内心荒谬的想法。
这种固执的思维模式所导致的结果最主要在于对世界复杂度的认知不足。
一位法学教授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一句话:
你们这一代学生,小半辈子的时间都在考试,你们的世界中往往只有“是非对错”这一个维度,而事实上,整体的社会福祉,比具体的对错还重要得多。
所以,面对当前社会,我们必须摆脱曾经的对错、黑白判断方式,换一种新的思维,我们要学会问一句: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在此先引入“机会成本”这个概念。
机会成本: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选择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放弃其他选择的总合。
机会成本不同于会计成本之处在于它不是一组数字,而是理解世界的方式。
任何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有你并非清楚的代价。
先拿中国的空气污染说说吧,每年一到春秋两季,雾霾高发期,一堆“环保人士”站出来说中国怎么怎么不注重环境保护,那些工厂怎么怎么黑心,要求政府关闭他们。
好,假如如他们所愿,关闭所有工厂让空气回到几十年前,那么代价呢?经济也请倒退回几十年前吧,这就有些滑稽了,一些人一面口口声声要着GDP,一面又叫嚷着不能污染环境,这现实么?
当然也有人说:也可以不关闭工厂,让他们加上一些防污染设备就好。问题又来了,防污设备不要钱啊?买防污设备的成本会让这些企业几乎不赚钱,不赚钱谁还干?没人干经济不又得倒退么?
世上哪有既环保又发展的好事儿,就好像一些人想着有没有不用费劲就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或是一些既不想运动又不想节食的人想要减肥,天方夜谭。
所有的选择背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代价,只是有时候是我们认知不足没有看到,但绝不代表着他们不存在。
我们再来看一个真实并带着几分血色的事件。
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出版了一本《寂静的春天》,此书一出在环保界引起一股轩然大波,此书讲述了DDT对昆虫的危害,从而呼吁人们禁用它,经过几番喧闹,美国政府宣布全面禁用DDT,随后这股风潮席卷全球,全世界都宣布禁用DDT,益处显然易见,大量昆虫得以存活。
还是那句老话,那么,代价是什么呢?数千万条人命。
DDT作为一种农药,不仅对昆虫有危害作用,对疟疾也能起到抑制作用,美国自己医疗制度完善,不怕,但是一些非洲国度可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在非洲一些疟疾高发地,因为禁用DDT而导致20年之内,2000万人死于疟疾。20年,2000万,一年100万。
2006年,国际无奈地宣布非洲疟疾高发地可以用DDT。
所以,这个世上真的有绝对好或是绝对坏的事情么?没有的,我们必须要看到每一个选择背后的代价,随之用理性的权衡和精益的计算来找到一个均衡点,而非不顾一切的去追求。
曾经的思维方式只有是非与善恶,缺少了比较和选择。
写在最后,其实很早以前我便在文章中夹杂着一些“认知概念”,然而从上篇文章起,我才正式通过“认知”来挖掘这个世界部分真相。
这个世界之复杂以至于很多东西根本无法理解与接受,但是,不论你接受不接受,他们确确实实存在于那里。
在这条认知路上我也曾一度陷入迷茫与疑惑,倒不是因其晦涩难解,而是过于残忍与无情,与心灵鸡汤相比,这简直是一股心灵硫酸。(苦笑)
还是那句老话,那么,代价是什么呢?接受硫酸洗礼的代价呢?
一个全新的视角,世界的面貌就此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