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话时代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论是打雷、下雨、干旱,还是疾病,瘟疫、死亡,都会给他们带来灾难。他们对此惶惑而敬畏,但又梦想着能够改变它们。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自己连解释都解释不清楚,那要怎么改变它呢?没关系!虽然我不懂,但我可以编啊!于是乎,为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各种奇奇怪怪的神话就诞生了。
《人类简史》这本书中提到,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地球,就是因为会讲故事。
讲故事可以让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团结起来,比如国王要想让子民听服与自己,就要讲自己是上天派来的神使,我的旨意就代表神的旨意这样的故事。
所以说,故事是国家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当一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被众人广泛相信之后,就会形成从古至今口口相传下来的神话。
在哲学出现之前,人们把万事万物都归结于神的行为。例如在北欧神话中,打雷和下雨是由雷神索尔控制的,疾病和死亡是由作恶多端的巨人所散布的,如果天气干旱,那就是因为巨人偷走了索尔的锤子。所以当人们想要求雨时,就要扮演索尔和巨人,根据故事演一出抢回锤子的好戏。结果如何当然可想而知,但人们依然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它能给人们一个理由。
在《影响力》这本书中提到:人们对理由其实非常看重。很多事情只要有一个理由,哪怕看起来多么扯淡,也总会有人可以接受。
除了北欧外,希腊也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神话体系,例如主神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等等。但是,由于希腊神话中这些神都太像人了,几乎每个神都有七情六欲或者一身的毛病,所以就有人开始质疑:这些都是你们瞎扯出来的吧?
二、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
最早提出质疑的一帮人叫做“自然派哲学家”,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帮人是想要解释清楚刮风下雨这些自然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的。其中在米雷特斯这个地方,有三个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叫泰利斯,他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他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源自于水,最终也将融化于水。他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论不得而知,可能是因为他住的地方经常发洪水吧。每次洪水退去之后,他就会发现万物复苏的迹象。洪水一来,这些东西又全都被冲走了。于是他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大海啊,全是水!
第二个叫安达克西曼德,他认为我们的世界是无限的元素构成的,而且这样的世界有无数个,我们的世界只是其中之一。不过问他具体有哪些元素,他就支支吾吾起来,只是回答“无限定者”之类谁也听不懂的语言。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第三个叫安纳西梅尼斯,他和第一位泰利斯差不多,也是认为万事万物是由一种物质形成的,不过他觉得这种物质应该是空气。水是空气凝结后形成的,水再进一步受到挤压时就会变成泥土,而火是比较精纯的空气。所以空气是万物之源。
这三位哲学家虽然的看法各不相同,真能见面没准会打一架,但他们的理念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万事万物都是由某种基本物质组成的,物质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出现。当想通了这一点之后,他们放下了举起的拳头,开开心心一起去喝酒了。
三、变化还是不变:
当他们走远之后,还有一个人留在原地没有走,他的名字叫帕梅尼德斯,他同意物质确实不会无中生有,但他也坚信物质也不可能变成另外一种物质。所以看着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这哥们就纠结了,最后坚称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幻象而已。
帕梅尼德斯说:
- 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
- 因此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另外一位哲学家看着帕梅尼德斯,心想你在这纠结啥玩意儿呢?道理不都在眼前明摆的吗?眼见为实就行了呗。这位哲学家叫做赫拉克里特斯,他的观点是:所有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当你第二次踏入的时候,你已经不是以前的你了,河也不是以前的河了。但你大爷依然是你大爷。
除了“万事万物都在恒常变化”这个理论外,赫拉特里克斯还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相信在这个变化中存在某种秩序,而这个秩序才是万物之源。
赫拉克里特斯说:
- 万物都会改变(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
- 我们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
四、物质与力量的分离:
当赫拉克里特斯正琢磨的时候,帕梅尼德斯走过来了,双方发出了如下的对话:
- 你瞅啥?
- 瞅你咋地?
- 再瞅一个试试?
在两边眼看要动手的时候,来了一个和事佬叫做恩培窦可里斯,他两边各打50大板,首先承认了帕梅尼德斯的观点,认为物质的确不可能凭空变成另一种物质,然后又赞同了赫拉克里特斯的观点,我们看到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事实。
正在两个人准备要联手削他的时候,他又继续说,你们两个人之所以争执不下呢,是因为都被之前那仨人带坑里了,其实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元素存在。而是有四种元素,分别为地、水、火、风,所有事物都是由这四种元素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这四种元素是不变的,但是它们的比例随时在变。
但是光有这四种元素还不行,还得有某种力量把它们聚合起来,于是他又创造(编造)出了两种力量:爱和恨。爱使元素聚合,恨使元素分离。
虽然这样的结论满满有一种刚与媳妇吵过架的即视感,不过作为第一位将“物质”与“力量”分开来的哲学家,这个理论对之后所有自然科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即使是现代科学,也承认物质是由元素在作用力下相互聚集的结果。
不过哲学就是这样,有人提出新的理论,就有人砸场子。砸恩培窦可里斯场子的人叫安那萨哥拉斯,他认为物质是由无数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每个粒子中都包含着整件事物的蓝图存在。不过他倒是认可将“物质”与“力量”分离的观点。他认为将这些粒子聚集起来的力量,叫做“秩序”。
到了这一阶段,自然哲学就已经摸到现代科学的门槛了,就看谁能最后跨过这一步。
五、原子和唯物主义:
所谓真理就是:谁都这么觉得的道理,再把它用谁都能听懂的话说出来,就是真理了。
世界的道理就这么多,谁说的越早,谁越沾光。
在前面掐来掐去形成的各种理论铺垫下,最终突破这道门槛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德谟克里特斯了。他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所组成的,而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就叫做原子。
现代科学认为,原子虽然还可以再被分割,但原子的确是保持事物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说人话就是,只要原子还是那个原子
,你大爷就还是你大爷,物质就还是那个物质。
不过,德谟克里特斯不相信任何灵魂的存在,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就是原子与虚空,万事万物的运行都只是遵从某种法则,每件事情发生的原因都早已存在于这个事物的本身。于是后世管他这种思想叫做“唯物论”。
德谟克里特斯把一切都归于原子,例如我们能看到月亮,是因为月亮原子穿过了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灵魂也是灵魂原子构成的,死后灵魂原子会四处飞散,再成为新灵魂的一部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