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不是钥匙

九月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崭新的课桌上。我正在巡查晨读,在一片稚嫩的读书声中,我注意到那个最近在学校很有名的小明。

“老师,小明又哭了!”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跑过来报告。我走向教室后排,看见小明正趴在桌上,肩膀一耸一耸地抽泣着,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

“怎么了,小明?”我轻声问道。

“他、他不给我红色彩笔。”小明指着同桌,哭得更凶了。这样的场景,开学不到两周已经发生了五次。第一次是因为铅笔断了,第二次是水杯打不开,第三次是同桌不小心碰了他的橡皮……每一次,眼泪都是他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

通过与小明班主任的沟通,我了解到他是家中的“小皇帝”。爷爷奶奶宠着,爸爸妈妈顺着,只要一哭闹,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足。眼泪成了他手中最有效的钥匙,能打开所有拒绝的锁。

但在学校里,这把钥匙失灵了。班主任李老师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情。

那天美术课,李老师决定改变策略。当小明因为找不到想要的贴纸而开始眼圈发红时,她走到他身边,但没有立刻帮助他。”

“小明,老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但哭不能解决问题。你可以告诉我你需要什么,用嘴巴说,而不是用眼泪说。”李老师关心地对小明说。

他的哭声更响了,显然不习惯被拒绝。小脸蛋涨得通红,眼泪哗哗地流。周围的孩子们有些不安地看着我们。

“你先哭一会儿,等你准备好了,老师教你怎么办。”李老师平静地说,然后继续指导其他孩子画画。

五分钟后,他的哭声渐渐小了。李老师再次走过去:“现在,你想试试用说话来解决问题吗?”

“我、我想要星星贴纸省略号”他抽噎着说。

“很好,你这样说出来,老师就能帮你了。不过,星星贴纸已经用完了,我们可以试试别的解决方法。你看,用金色的笔画星星也很漂亮,要试试吗?”

他犹豫了一下,点点头。当李老师递给他金色画笔时,她看到了他眼中一闪而过的惊讶——没有通过哭闹得到想要的,却发现了新的可能性。

接下来的几周,李老师和小明的父母保持密切沟通,建议他们在家里也采取一致的应对方式。在学校,李老师刻意创造需要他表达才能获得的情境,并及时表扬他的每一次努力。

转变是渐进的。开始时,他仍然会条件反射地先哭,但慢慢地,他开始尝试用语言表达需求。有一次,他甚至主动帮助一个哭泣的同学:“你别哭了,告诉老师你要什么就行。”

最让李老师感动的是一个月后的午休时间。小明在操场上摔了一跤,膝盖破了皮。他眼圈红红的跑过来,但令她惊讶的是,他没有放声大哭,而是深吸一口气,说:“老师,我摔伤了,需要去医务室。”

那一刻,李老师说:“我看到他眼中闪烁的不再是无助的泪水,而是成长的勇气。”

孩子的眼泪是真实的情绪表达,但当它成为一种工具,就失去了情感沟通的本质。教育不是满足或压制,而是引导孩子发现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