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疾病命名已达 5.5 万种、药物达 22 万种,仅抑郁症患者攀升近亿。人体健康的研究方向迫切需要追根溯源,迫切需要能治未病、能疗人之心的上医、德道之医,也就是真正的“中医心理学”来破解当今医疗困境。本文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和实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古籍经典中生命实相与健康之道,中医心理学与西医心理学的异同之处,以挖掘对健康有落地指导意义的中医心理学系统理论,使之引发中医界思考,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思路与借鉴,为大力发展弘扬中医文化做出创新改变,同时也为健康中国战略转变落地探索新方向。
一、心理学与现状
当今心理学基本是基于西方范式,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在头脑内部,无法直接观察或度量,但可以通过对行为的观察来了解内部心理活动。同时,心理活动在行为中产生,并在行为中得到表现和发展,二者之间的联系按一定规律进行。心理学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达到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目的。西方心理学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心理学是普通的心理学,讲的是人体的大脑层面,讲规范,讲规律,讲知识,讲人如何活着,普通的心理学对医生本人没有要求,心理学只是掌握一些话术。第二个层面的心理学是西方的催眠术,催眠简单讲就是利用人类思考的不同层面:显意识和潜意识。人平时在清醒状态下,显意识是占主导地位,催眠就是让人的潜意识被激发,从而跟潜意识做沟通。催眠术可以穿越时空,进入人的轮回,进入宿命之中,西方的催眠术如同中医的祝由术,是法的层面,第二个层面的心理学医生经过练习就可以掌握。其实,心理学最早源自古希腊,本意是指研究灵魂的科学,心就是灵,心理活动就是灵魂意识,因为看不到心,又看不到灵魂,普通心理学变成研究身体行为来解释心理活动,这种以有形推理无形,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催眠心理学以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布莱恩·魏斯为代表,作为基督教徒、一个受严格训练的心理医生,他主要是在累世灵魂的意识层面去处理灵魂与疾病、行为的关系,他的代表作品为《前世今生》。催眠心理学领域也涌现很多学者和大量书籍,大量不同学者和不同催眠真实案例的背后向我们揭示一个共同的规律:病人的病症发生在今生的肉身,但是病因却在人累世的潜意识里,每一世的潜意识累计叠加综合形成今世我们的不同性格、爱好、习惯和健康等情况。
中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心理活动关系的科学,我国中医古籍《医述》说:“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不亦愚乎?虽一时侥幸而安之,此则世俗之庸医,不足取也。”中医心理学认为一切疾病由心生,心病则身病。《性命圭旨》“人之心犹草木之根,心则则病则,心不则则病不则。”身之主宰便是心,心是一切的根源,正心修身。身病只是心病在肉身上的投影和物质化显化,治病必须追根溯源,不能捕风捉影以行为代表内心。它认为心病还需心药医,就得直接研究人的心,在心上下功夫,所以最高层面的心理学是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对医生本人的要求非常高,《医述》里称为神圣之医,不是比喻,是指医生要先正心修身,达到天人合一神、圣的境界,先自医然后再医他。这一点,在另一本古籍里面,也有详细论述,《难经·神圣工巧》:“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所以会直接望、闻精神、心理是上医的本能,可见“望”并不是人们现在所认为的会看面色,会看舌诊,因此古曰“望”而非是“看”,曰“闻”而非是“听”。《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圣人可视无形,可听无声。此处指可视无形精神、心神,可听无声精神、心神。中医心理学疗愈,不需要让患者进入催眠的状态,正常沟通状态下神圣之医可视无形,可听无声,直接看到灵性世界的灵魂及因缘,与潜意识进行沟通,引领人灵魂回归从而身体康健。所以说心理学界,健康研究最究竟的、最源头的心理学医生出自于中国。中医心理学,上古之医知疗人之心,上古之医即是当代视神、知神、懂神、调神的真正的中医心理学医生。
心理健康决定身体的健康。医疗如果不能突破物质层面,只能是本末倒置,离健康背道而驰,渐行渐远,只有回到心理层面,解决心理问题,医疗才能回归正道。当前,国际医疗的风向标也从物质过度到了精神、心理。医学模式,真正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更加关注疾病背后的心理社会等因素。
2020 年,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七部委联合发文,提出发挥中医药防治精神疾病的优势,加强精神专科中医科建设,加强神志病科、中医心理科、心身医学科等精神类临床科室建设。
2021 年,第五届全球保健倡议的大会主题是“探索思想-身体与灵魂”,与往四届相比,直接从物质过度到了灵性。
2021 年我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共同支持和指导的“中医神志魂理理论与临床专题研讨会”在海南召开,意味着神志魂理正式回归国家级学术会议的议题,开创了现代中医的先河。
挖掘、整理中医心理学在健康方面的系统理论及开展临床应用研究,迫在眉睫。
二、中医心理学及健康之道
自古中医讲人有精气神,西汉《淮南鸿烈》论述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医权初编》论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综上所述,中医古籍经典中,心(统称)就是神(统称)、就是魂魄、就是精神也就是灵魂,里面的健康之道,昭然若揭,一脉相承。按照人的精气神构成,人体的意识总称为心。意识分三个层面,也就是人的三心,又叫三命。上工守神治未病。治未病,是指在病因上即心神上下功夫,即引领人放下大脑的心、轮回的人心,回归正心,心正则高频,心不病则身安宁;守神就是定在本心本性,先天德道,这是唯一能遍治众病的“良药”。所以真正的中医心理学,就是疗人之心治未病,最终引领人破迷开悟,明心见性。
202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罗杰·彭罗斯,在其多本著作及演讲中提出:量子灵魂真实存在,不生不灭,跨时空纠缠。202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开创量子信息科学、纠缠光子实验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方面所做出的贡献。“量子物理学”不仅打破了物质世界,而且证实了一切物质的本质都是意识能量,意识决定能量频率,决定物质。
三、中医心理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古语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圣人可视无形,可听无声”,望闻是中医诊断的必要标准,如“扁鹊穿墙而视,华佗可见人五脏六腑”。
2021 年两会期间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接受采访时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庸医之害甚于无医。”《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则,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言医·序》曰:“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业。”这些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医者不是只研究疾病的人,而是自己先成为真正的医生,医者首先应该内观修德,正心修身,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然后再去治疗患者,这样才是医道。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二十大报告更是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放到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去部署。放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去要求,去推动。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针对我国健康问题治理遇到的挑战,提出“四个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从宣传倡导向全民参与、个人行动的转变。这一重大战略转变与中医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正心修身精髓不谋而合,中医心理学人人可学,无需医学专业基础,能真正助力实现《健康法》所要求的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些转变是高瞻远瞩站在宏观对疾病与健康方向上的引领,是人类健康导向的转变,未来,随着时间越来越久远,人们越能明白其中所蕴含的智慧。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心”,当心定本源,即是正心,有正心才能有正念,才有正能量。
习主席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殊途同归,本就同心同体,都是以中正、德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什么是中医?其实 “中”医其实就是德医,只有德心才是医者心心,医道同源,真正医者即是德道者。《大医精诚》讲医德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寒灵之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即是“圣”,圣必是医,医者必是圣心,方能无病不治。
古之大儒多以“成圣”为志,比如孔子、庄子、老子、陆九渊、王阳明等,还有扁鹊等虽不是“圣”,但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德行而具有较高的能量频率,所以都有一些超越常人的潜能显露出来。陆九渊十三岁就证悟“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王阳明足不出户就预知友人来访;《史记·扁鹊列传》中记录着神医扁鹊具有“透视人体,视人五脏颜色”的能力。当人类进入了 21 世纪的今天,各种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健康、生态、环境及文化发展带来的生存挑战?1988 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 21 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 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 世纪的挑战和希望”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汲取 25 个世纪之前的儒家先贤之智慧。
四、展望与建议
医疗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疾病种类、数量却越来越多,疾病已达 5.5 万种、药物达 22 万种。本文借此积极呼吁,实事求是的探索未知、揭示生命健康本源,我国作为中医的故乡,中医心理学作为我们独有的上医文化,是世界文化宝贵遗产,呼吁全国中医大专院校,迫切需要成立中医心理学研究团队,挖掘、整理中医心理学在健康中的系统理论,开展临床应用研究,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思路与借鉴,为大力发展弘扬中医文化做出创新改变,同时也为健康中国战略转变落地探索新方向。(北京东方生命文化学院 胡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