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的《5%的改变》,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心理学书籍,它集合了许多心理咨询案例,教人怎么样可以改掉自己的一些毛病,或者说克服一些困难。方法接地气,具有同理心,解决了许多人想解决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书中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人的问题,都是我们想改变又畏缩不前改变不了的问题。
人们遇有问题在咨询他人时,大部分专业的或非专业的答疑者喜欢跟人讲道理,对于爱听道理的人,确实有用。对方听到这个道理,立刻就会有思考、有行动,有改变。但是许多有问题的人,他本身已懂得很多道理,就是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如果跟他讲道理,可能会导致这个人更加焦虑,更不容易接纳自己。
5%的改变,按照心理学的术语,是一种系统式治疗方法。人最纠结难受的是,知道自己的毛病,也想着改变,但就是改不了,为此非常自责、恼怒自己。比如刷手机,刷完眼睛疼,收获甚少,后悔;比如暴饮暴食,吃撑胃难受,肥胖后一身病,后悔。
遇到这种情况,李老师给出的方法是,可以不必去尝试100%的改变,想要去彻底改变,可能不太现实,不如考虑怎么能让自己的现状改善5%。
由原来刷手机两个小时减至一个小时;由原来吃13分饱降至11分饱,看看尝试后的效果,做到了一点,有了一点点的变化,然后变化越来越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慢慢地,对自己的满意度上升,有了自信心,改变就来了。
当我们焦虑、自责、情绪不佳时,可以尝试每天抽出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的时间,做一点点让自己觉得生活不太一样的事,或者说自己更期待达到的那样一个状态。可以保持一会儿,能多大会儿就多大会儿,慢慢地随着自己的意愿去延长。
当人们特别想要实现100%改变的时候,干预动作如果太大,跟自己原先习惯的东西冲突特别强烈,反而一步都走不了。如果我们能够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稍微改善一些,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积极的行动。
有一对夫妻,他们在家总是吵架,任何一点小事都会让他们吵起来,他们一起去看心理医生,对医生说:“我们平时老吵架,说不清是谁的问题?怎么样才可以克服我们之间的这个问题?”
咨询师对他们说:“你们是怎么吵的?你们会因为什么样的事情吵架?”
他们说:“什么事都有。”
咨询师接着说:“你们现在就吵一下。”
这对夫妻说:“现在我们坐在这儿,我们找不到那个吵架的感觉,暂时不知道怎么吵。我们回到家,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我们就会发作。”
咨询师说:“我给你们一个小型录音机,你们把它带回去,在未来的一个月的任何时候,只要谁想吵架了,先停一下,把录音机找出来,按录音按钮录下来,录一盘带子。你们把它寄给我,我听听你们是怎么吵的。我听完后,下次你们再来,我给你们提点建议。”
一个月以后,这对夫妻联系咨询师,说:“老师,很抱歉,我们这一个月尝试了很多次,但就是没能吵起来。每次当我们想要吵的时候,另外一个人说,等会儿,我去把录音机找出来,然后我们瞬间就不知道怎么吵下去了。”
这个案例很典型、很震撼,我们往往在分析两个人吵架或者亲密关系有问题的时候,习惯去分析这个问题的背后:原生家庭、人格特点、夫妻习惯的沟通模式等等……分析后,会告诉他们:你这样不对,你应该怎么样去思考,应该怎么样去讲话,教他们一些新的技能。
但是,在后现代式的工作中,咨询师只是调整了一点点,夫妻两人在沟通时,把原先一个剑拔弩张的吵架的环境,变成了在录音机前面两个人去表演怎么吵架的这样一个合作,然后整个关系立刻发生了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痛苦和烦恼都是由惯性造成的,根本没有想过后果我们就做了,做完后产生很多冲突、烦恼。
给问题一点点扰动,让我们改变5%,我们的生活会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