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讲了三个悖论:村校的悖论、培训的悖论、管教的悖论。如果没看过的,可以点击《意象沟通法|教育的悖论》阅读。那到底这三个悖论是怎么发生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好多年,直到有一天我看到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斯威尔·马尔茨博士的《心理控制术:改变自我意象,改变你的人生》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自我意象在做怪,三个悖论,之所以在很多时候会成为悖论,就是因为破坏了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象。
所谓“自我意象”就是一个人对自我所刻画和认可的自我“图像”或“肖像”,是人对自我是什么人,能干什么的认知和评价。人都会慢慢成为自我意象所描绘的样子。
麦克斯威尔·马尔茨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医学博士,整形外科的博士后,多年从事整形外科手术。他对整形后的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一部分患者整形后,变得自信了,家庭、事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还有一部分患者没什么改变。这是为什么呢?
马尔茨博士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一部分人通过整形手术不但改变了外形,同样也改变了他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他的自我意象也变得完美起来,于是他的人生也慢慢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另一部分人虽然通过手术改变了外貌,便他对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他的自我意象没有改变,当然他的人生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现在,我们用自我意象的理论来解释这三个悖论就很清楚了。
村校的悖论,以我自己为例来说。我小学在自己村上的小学读,全校每年级只有一个班,一个班也只有三四十个人。镇校每年级至少有4个班,每班五六十人学生。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是全班第一,也就是全校第一,在我视野所及的范围内,我是最会读书的人,我是优等生的自我意象就会非常强烈、非常牢固。在镇校读书的人呢?由于班级人数多,竞争更激励,可能一次你第一,另一次又其他人第一,就算都是全班第一,还有可能其他班的比你更好。所以镇校学生我是优等生的自我意象就没有村校学生来得强烈、牢固。这些学生进入初中,当他们同样碰上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村校的优秀学生由于有着非常强烈且牢固的优等生的自我意向,他就会想,我怎么可能会做不出来呢?再用心想一想肯定能做出来了。我怎么可能会比别人差呢?我要注意起来,保持我的优势。镇校的优秀学生由于优等生的自我意象不够强烈,当碰上困难或挫折就会归结为自己原本就不如别人,然后就安于现状了。
台湾大学黄武雄教育在《学校在窗外》一书中,大力提倡的“落实小班小校”,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我们知道,芬兰教育是全世界领先的,他们都是“小班小校”,芬兰人口540万,九年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学校却超过3500所。而我们国家呢?以杭州为例,杭州总人口918万,中小学才1200所,也就是学校规模大约比芬兰大了6倍!“小班小校”比“大班大校”更有优势,对学生的成长更有利,这在西方国家早已经是有研究数据证实的共识了。希望有一天,我们国家加大教育投入,不要只看到大校集约化所生产的那点经济利益。
培训的悖论,这个悖论的产生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就以上文《意象沟通法|教育的悖论》中那个郁闷的上了10个培训班的小男生为例。他在作文中的两句话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句话是“一对一的老师死命地更(跟)我说”,另一句是“爸爸妈妈总说我笨,好像把我看得一无用途”。
你想“死命地跟我说”透露出什么意思?一,老师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这个小男生是被动接受的弱者,二,小男生是说了多次还是不行的“低能儿”。这样的辅导老师,这样的辅导班是在增强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呢还是在破坏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培训班读的再多,成绩想提高也是难的,就算提高了也是一时的。再看第二句话,“爸爸妈妈总说我笨,好像把我看得一无用途”。很明显父母是在破坏小男生良好的自我意象,长期受到这样的家庭教育,读再多培训班,花再多的钱,效果也是有限的。
再比如,当孩子作业碰到难题的时候,不上培训班的学生没办法,只能自己拼命想,这样一想之后,多数孩子都能把难题做出来,因为教材就是按多数学生能掌握的尺度来安排的。当孩子做出来之后,他会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觉得我真厉害!就不自觉地增强了他良好的自我意象。上培训班的学生,当然就会去问老师,老师能不能不回答或让他自己思考后再回答呢?一般是不会的,因为你交了钱,如果不马上回答,万一家长不理解怎么办?老师回答后,学生会怎么想呢?他会觉得老师真厉害,我不行,难题做不出来。也就是破坏了他良好的自我意象。所以培训的悖论也就这样产生了。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也有许多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培训机构,他们就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当学生回来说,我问老师问题,老师都不马上回答,让我自己再想一想的,这时,你千万不要生气,恭喜你,你可能是磁上了好老师,好培训班。
管教的悖论,我就不再赘述了。我们想想看,在教小孩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经常不自觉的在破坏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象呢?就像下图一样,教得这么认真、仔细,但小孩子拿到这本作文本之后,他会觉得自己会写作文吗?
看到这里,或许你已经明白自我意象的巨大作用,或许你还有点疑问,就马尔茨博士一个人的观点吗?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据证明自我意象的巨大作用呢?
当然有的,罗森塔尔实验和NLP理论都证实了这一点。
校长、教师教师权威人士,他们对学生良好的看法,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这些学生受权威人士的影响,改变了原来的自我意象,从而提高了成绩。
NLP的理论认为,思想行为分五个层次,如下图。
从下往上依次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身份,我们把能力、行为和环境统称为行为层,因为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把信念、价值观和身份统称为人格层,因为这些都位于潜意识,我们不能直接察觉到。在5个层次中,上一层决定下一层,也就是身份决定信念与价值观,信念与价值观决定了能力,能力决定了行为……。这里的身份就是我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人的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隐藏在悖论后面的奥秘之源,希望能有更多的家长、老师明白这一点,能在实践中时刻提醒自己:今天,你有帮助孩子构建良好的自我意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