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论利和命,但推许仁。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这个地方有人说:了不起啊,孔夫子!学识渊博却没有足以成名的专长。孔子听到后,对学生们说道:我干啥好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料做成礼帽,这样符合古礼,现在用黑丝来做,这样节俭了,我也和大家一样。面君时在庭堂之下就行礼,这样符合古礼,今天是在堂上行礼,这是越礼了。虽然这样和大家做法不同,我还是在堂下行礼。
知识点:
行礼到底从奢还是从俭,就高还是就低,看来孔子是物质上从低标准,仪式上从高标准。这不是他没原则,而是始终抓住诚意作为权变的标准。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夫子绝无四种(我执):不主观臆测,不绝对断定,不固执拘泥,不唯我独是。
知识点:
毋意,不凭空主观妄自揣度,任何事情都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拿证据来。
毋必,不搞绝对主义,必定如何,非得如此不可,好像事情只有一种解释。这样的人往往容易陷于偏见之中而不自察。
毋固,不搞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死心眼,一根筋,不懂权变。上一章就说明他有时从众,比如戴黑丝礼帽也行,有时就行礼于堂下,既有所坚持也并不是一成不变。
毋我,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唯我独对,真理在握,以权威压人。佛学里有个词叫“我执”,是对自我假空的误执,所谓修行,就是要破除这种“我执”,跟《论语》这句里的“毋我”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话表达的意思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孔子整个的认识论、真理观、方法论的经验表达。
9.5 子畏(围)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夫子被匡地人围困多日。说道:周文王之后,整个周代礼乐制度、典籍文献不都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让这种文化毁灭消失,那么,后来者怎么还能接触到它。如果上天没打算让这种文化毁灭消失,匡地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子贡说:你的老师是个圣人吧?他怎么这么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说:本来就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的,又使他如此的多才多艺嘛。孔子听说后,对子贡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少年时低贱,所以才学会做许多粗鄙的事情。君子用得着会这么多技艺吗?不用会这么多吧。
9.7 牢曰:“子云:‘我不试,故艺。’”
琴牢说:夫子说过,因为我没有从政,所以学习了很多技能。
-----怎么看多才多艺的?你觉得一个人应该专精于一门,还是身怀多种技艺呢?
精于一门是我们在当今社会立身处事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愈发残酷、分工愈加明细的当代,如果我们没有一技之长,那么可能连获取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存在问题。
追求多种技艺的本质,应该是让我们通过体验多样的生活方式、掌握多元素的知识技能,进而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基于前者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可以发展自己多个方面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重点是要真正在多各方面都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而不是啥都能干,啥都一般般。此外,专精一技也要善于吸收其他门类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