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危险和匮乏的环境中度过的,但是我们中国人从实现温饱到今天只有区区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但长时间的危险和匮乏带给我们的惯性仍然在持续的影响我们,为什么我们会焦虑,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我们会物欲横行,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脱离这种惯性。
曾经一段时间我很不喜欢营销这个词,这来源于一个师姐跟我解释营销这个词,说你如果能够把一瓶矿泉水卖30块钱,那就是很厉害的营销。我对此嗤之以鼻,假如一瓶矿泉水能卖30块钱,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这一瓶矿泉水附带了其他价值,比如你想在泰山顶上喝一瓶矿泉水,那这瓶矿泉水就附带了挑山工的劳动价值,另一个是营销者操纵了顾客的心理弱点,让顾客相信矿泉水的价格值30块钱,比如被恶意炒高的房地产。而我之所以讨厌营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第一种营销方式太少,第二种过于普遍。两者根本区别在哪儿呢,很显然,前者是正和博弈,后者是零和甚至是负和博弈,从这个角度看,哪种方式对社会发展更有利?
有一次我经过一条街道,发现好多手机店在放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宣传各种的促销活动,我听的心烦意乱,只想匆匆离开,那个时候我心中浮出一个概念,也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商业噪音。
### 噪音的特点
噪音可以和音乐做对比。
一名钢琴演奏家给音乐爱好者演奏优美的变奏曲,演奏者心里是愉悦的,音乐爱好者心里也是愉悦的,并且音乐爱好者可能还需要为这场音乐会付出高额的门票价格,但没关系,两者之间是正和博弈,过程是美好的。
而噪音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双方纠结和不快,比如装修工,他如果不进行噪音的生产,他就没办法干活来挣取收入,但他一旦生产了噪音,对邻居产生伤害不说,自己内心也有负罪感。两者之间的最好结果是零和博弈,但绝大多数是负和博弈,过程是糟糕的。
而商业噪音是我自己杜撰的概念,专指那些无法产生正和博弈的商业活动。
### 噪声从哪里来
- 1.生产过剩
拿空调为例,假设空调总需求量是100W台,但空调生产商生产了200W台,导致大量产品无法卖出,那么此时会发生什么呢?铺天盖地的广告,硝烟味十足的价格战,推销员上门推销等等。这些明显都是零和甚至负和博弈,聪明的空调生产商应该意识到中低端空调市场早已饱和,将过剩的生产成本用于高端空调(如智能空调)的研发中,从而在另一个维度产生正和博弈。
不仅仅是商品,信息的过剩也在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普及以来,手机控低头族现象普遍程度难以想象。我们话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原本帮助我们提升生活生产效率的好工具变成了拖累我们效率的罪魁祸首——你的工作有多少次被手机信息打断,你在家里有多少次是躺在床上刷手机到半夜?而手机控们真的会因此更快乐吗?显然不是的,他们一方面感觉空虚,一方面有着深深的负罪感。而浏览垃圾信息就是在参与商业噪音的过程。
- 2.你不需要
罗振宇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过这样一个段子,说是在经济疲软的时候,政府肯定是希望我们都长出一条尾巴来,这样经济马上就繁荣啦。洗尾巴的,修剪尾巴的,按摩尾巴的,给尾巴做套的,按摩尾巴的还能有培训学校,马上就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就业体系。这当然是个段子,我们没有这条尾巴,如果罗振宇所说的产业出现,那必然会产生重大的社会资源浪费。但是会有一些狡猾的商家,哄骗消费者让他们相信自己真的长出了这条尾巴。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卖拐》《卖车》就是用很幽默的手法展现了这种商业现象,腿好的人给忽悠瘸了,脑子没问题的给忽悠弱智了,于是拐和轮椅都卖出去了。
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比方说虚假广告夸大甚至捏造产品效果,还有以前有人炒作“磁化水”的概念,而我们一旦做不好判断,就可能上当受骗,甚至产生更严重损失。
- 3.贪得无厌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物极必反,孔子也倡导我们要学会中庸,也就是要保证合适。吃饭对我们来说是必须的,但如果太贪吃就会肥胖,心理生理健康都会收到影响,这显然是负和博弈的。工作也是如此,勤奋的员工愿意给公司多做贡献,这是好事,但如果过度加班一方面工作效率不能保证,另一方面身体健康也收到影响,员工猝死的新闻时有发生,这足以说明问题。
### 我们怎么办
- 1.做一个极简主义者
通过累积物质的方式来提升幸福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们不缺乏物质甚至不缺乏服务,而时间和空间变得稀缺,为了充分利用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放弃不必要的物质和不必要的服务而把时间和空间资源配置到最重要的事物上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这就是极简主义。
放到橱柜中一年没穿的衣服可以扔掉,从来都不会看的书送人,打折促销买来的不需要的商品丢弃,克制自己的欲望,断舍离,让生活变得简单高效和快乐。
- 2.花时间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商家会利用我们的心理特点对我们实施各种营销手段,我们需要打破局限独立辨别,看多数人的行为,听少数人的观点,然后自己理性的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