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是如何判断机会的?之三
面对机会,最考验一个人的不是执行力,而是洞察力。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机会,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一个浪潮追着一个浪潮,吹着猪到处飞的风口永远不会停。
可机会那么多,为什么你遇到的总是“坑”?比如你判断区块链是趋势,于是连忙去买比特币,结果下一秒就赔成了一条狗。
究竟是骗子太多了傻子不够用,还是压根儿你的判断出了问题?
其实,两者都未必对,因为更大概率的可能,是你踩错了时机!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我还是要用到前面讲的「Gartner曲线」。
很多高手用它来分析一个新物种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比如用到一项新技术上,通常会这样区分:
1)概念的萌芽期。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产品往往不成熟,但却因为其崭新的概念会引来不少媒体和业界的关注;
2)期望值高峰期。这个时候会涌现出大量的“韭菜”,人们的期望值往往最高,导致多数人无法独立判断、人云亦云。
3)破灭的黑暗期。此刻的泡沫破碎掉,一个崭新的概念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就连原本的吃瓜群众都开始冷静下来。
4)顿悟的爬坡期。很多人其实坚持不到这一阶段,但凡留下的都是勇士,原本形而上的概念开始寻求落地,产品开始市场化。
5)竞争的饱和期。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新事物的真正亮点,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市场,导致竞争越发激烈,直到寡头出现。
举个例子。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早在滴滴、快的之前,国外早已就有了共享出行这个概念,比如在中国被滴滴打败的Uber。
事实上,倘若说到网约车,无论滴滴或是Uber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真正全球第一家互联网约车平台,其实是周航做的易到用车。
易到用车创办于2011年,但发力点是从2012移动互联网元年开始,那个时候其实很多人对共享经济已经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可以算是“期望值的高峰期”。
然而,下面的这个故事兴许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哪怕是我,也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下得知的。
其实,国内曾有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的名字叫王永,早在20年前,他就开始不断鼓吹和践行共享出行的这个概念了。
王永是何许人也?他是湖南邵阳人,原本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后来创办了一家企划公司,在业内小有名气,并成为了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
作为一个节能环保主义的倡导人,王永很早就开始推广“顺风车”的概念。他一开始用自己的私家车,再上下班时搭载路人,直到后来,他说服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顺风车运动。
据我所知,虽然王永是国内最早开始践行“共享出行”理念的人之一,但他真正作为一个竞争者入局网约车领域却是在2014年,他所创办的平台叫做“微微拼车”。
2014年,可谓是共享汽车最热闹的一年,滴滴、快的、嘀嗒、51用车、天天用车,以及微微拼车...每一个公司背后都有无数的资本追捧,这有点众星捧月的感觉。
然而转眼间,2015年2月14日,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此消息一经传出,资本立即陷入了冷静,原本一年时间便估值10亿的微微拼车,瞬间像遭遇了滑铁卢般陷入无人怜惜的境地。
为了维持仅有的一点希望,王永先后从私人身上拿出了2000万投入公司。此时,正是共享出行领域的“黑暗破灭期”,无论王永如何挣扎,最终也始终没有逃过项目倒闭的厄运。
再接下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从共享出行开始,再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电动车...整个出行行业也从“爬坡期”进入到了“饱和期”。
然而赢家是谁?当然是那些能顺应趋势「生命周期」的人。
换句话说,所谓的机会,你单单只是看到了并没有用,甚至是你看到了立刻就去做也未必有收获。
若想真正把握住机会,你还需要充分顺应一件事物的发展规律。
然而,若想真的做到这点,靠的不只是投机的小聪明,还要学会用更立体思维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