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是如何判断机会的?

导语

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并非在于他比你有更多的机会,而在于他比你能用更立体的视角看待问题。

有人说,趋势人人可以看到,为什么抓住的总是别人?

但凡能说出这种话的,想必都是“线性思维”,俗称“一根筋”。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如试想一下,在过往的生命中你有过多少次“半途而废”的经历。

所谓半途而废,无非是你在生命中的某一刻,突然想下定决心重新做人,然后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宏大的目标。

它可能是一年读完50本书,每天晨跑10公里,半年学会一门外语...开始你坚持了几天,觉得自己特别棒,相信这样一直下去就定能成为崭新的自己。

可实际情况呢,多数人都是“3分钟热度”,你发现即便努力了这么久,好像离自己的目标还差很远。

因为你既没有因为读了几本书而升职加薪,也没有因为坚持晨跑拥有八块腹肌,甚至发现工作中根本不需要你掌握一门外语...

于是,你开始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慢慢地抛弃了当初设定的目标。

从以上情境中可以看出,一个人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其实是发现了自己目标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

换句话说,这类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思维」

所谓的线性思维,就是唯因果论,即一种直线的、均匀的、单维的思考方式,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应该是直线关联。

用上面的例子来说,这类人只听信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却忽略了付出与收获之间存在一种「变量」

也就是说,所有努力后而得到的成果,都需要一个特定的周期才能呈现,而且其过程是以曲线路径发展的。

借助一个用于描述技术发展周期的专业术语「Gartner曲线」来说,一个事物从萌芽到成熟,必然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启动期→高峰期→低谷期→爬坡期→饱和期。

因此,一个人若想要更好的判断机会、把握机会,首先要切换掉自己的线性思维,并站在一个更多维的角度思考问题。

1

为什么错过风口的总是你?

“浪费机会,远比错过机会更让人悔恨不已。”

这句话,貌似可以道出很多人的心声。

10年以前,北京的房价还没那么高,如果有钱随便买套都能翻上几番;

5年以前,腾讯股票还没贵的离谱,稍稍入手如今就能“财务自由”;

3年以前,小米雷军给了我个中层的offer,但凡入职如今也能身价千万...

一个新机会的诞生,必会引来众多吃瓜群众围观,然而为何抓住机会的总是那些极少数?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受到了「知识的诅咒」。

咦?不是说好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吗?怎么反而现在知识又成为了诅咒呢?

知识常常阻碍我们的脚步,只有无知才能带来新的可能。

放心,这个观点并非是我原创。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被当时很多人誉为这个“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人。

然而,苏格拉底不但自己没有承认,他还说:之所以我看似拥有智慧,本质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多么‘无知’。

这句话其实可以套用到很多人提及的人生四种认知层次,他们分别是: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敬畏之心,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开始有敬畏之心,能够迎接新的认知;

知道自己知道:具有一定认知深度,但仍有自己的盲区;

不知道自己知道:大智若愚的境界,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所谓的“无知”,其实重点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却还想当然地认为“知道自己知道”。

这句话听上去有点绕口,换句通俗的话说:

所谓知识,不过是前人用经验总结出的抽象概念,可但凡是人就会有盲区,越是视野达不到的地方,往往越会蕴藏着问题的真相。

这就好比16世纪,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周围人根本没人相信,因为这超出了所有人的传统认知范畴。

可后来事实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确实是正确的。

再举个商业中的案例。曾经有个全球最大的手机品牌叫做诺基亚,2007年的时候,它仍然占据了47%的市场份额。

那一年,乔布斯刚刚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机,仅仅占有0.6%的市场份额,这完全没有引起诺基亚高层的重视。

反之,他们认为自己拥有高效的研发体系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因此一门心思试图生产出更好质量的手机。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虽然诺基亚的质量依然是首屈一指,但苹果却全新定义了手机这个市场。

除此之外,苹果还重新解构了游戏、出版、相机、音响等诸多个行业,让许多人的失败来的措手不及。

回过头来看,像诺基亚同类的公司究竟错在了哪里呢?

正如许多人所说,有时候你什么也没做错,只是因为你老了

这里的“老”,指的不是年龄,而是一种线性的思维定势,是一种对于自己“专业”的过度信赖。

好比我见过最多的职场新人,他们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努力不足,而是他们只会按照领导规定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凡遇到点儿陌生困难立刻就手足无措。

为什么当我们在新机会、新问题面前,总是习惯于依赖旧方法、旧认知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们接受过的十几年教育中,所有人都需要按照统一地既定范畴来答题,但凡有一些出入,就会被判为不及格。

而职场与人生从来不应该是封闭答题,它是一个开卷考试。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虽口口声声说看到了“风口”,却始终不敢踏进半只脚的原因。

本质上,这是因为你的“已知”战胜了“无知”,而你却从来不肯相信自己的“无知”。

2

如何判断前面的风口不是一个“坑”?

面对机会,最考验一个人的不是执行力,而是洞察力。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机会,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一个浪潮追着一个浪潮,吹着猪到处飞的风口永远不会停。

可机会那么多,为什么你遇到的总是“坑”?比如你判断区块链是趋势,于是连忙去买比特币,结果下一秒就赔成了一条狗。

究竟是骗子太多了傻子不够用,还是压根儿你的判断出了问题?

其实,两者都未必对,因为更大概率的可能,是你踩错了时机!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我还是要用到前面讲的「Gartner曲线」

很多高手用它来分析一个新物种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比如用到一项新技术上,通常会这样区分:

1)概念的萌芽期。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产品往往不成熟,但却因为其崭新的概念会引来不少媒体和业界的关注;

2)期望值高峰期。这个时候会涌现出大量的“韭菜”,人们的期望值往往最高,导致多数人无法独立判断、人云亦云。

3)破灭的黑暗期。此刻的泡沫破碎掉,一个崭新的概念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就连原本的吃瓜群众都开始冷静下来。

4)顿悟的爬坡期。很多人其实坚持不到这一阶段,但凡留下的都是勇士,原本形而上的概念开始寻求落地,产品开始市场化。

5)竞争的饱和期。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新事物的真正亮点,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市场,导致竞争越发激烈,直到寡头出现。

举个例子。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早在滴滴、快的之前,国外早已就有了共享出行这个概念,比如在中国被滴滴打败的Uber。

事实上,倘若说到网约车,无论滴滴或是Uber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真正全球第一家互联网约车平台,其实是周航做的易到用车。

易到用车创办于2011年,但发力点是从2012移动互联网元年开始,那个时候其实很多人对共享经济已经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可以算是“期望值的高峰期”。

然而,下面的这个故事兴许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哪怕是我,也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下得知的。

其实,国内曾有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的名字叫王永,早在20年前,他就开始不断鼓吹和践行共享出行的这个概念了。

王永是何许人也?他是湖南邵阳人,原本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后来创办了一家企划公司,在业内小有名气,并成为了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

为什么我如此了解王永这个人呢?这是源于在2010年的时候,他在我的母校北京大学做了一场小型的分享会,主题就是关于“顺风车”。

作为一个节能环保主义的倡导人,王永很早就开始推广“顺风车”的概念。他一开始用自己的私家车,再上下班时搭载路人,直到后来,他说服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顺风车运动。

据我所知,虽然王永是国内最早开始践行“共享出行”理念的人之一,但他真正作为一个竞争者入局网约车领域却是在2014年,他所创办的平台叫做“微微拼车”。

2014年,可谓是共享汽车最热闹的一年,滴滴、快的、嘀嗒、51用车、天天用车,以及微微拼车...每一个公司背后都有无数的资本追捧,这有点众星捧月的感觉。

然而转眼间,2015年2月14日,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此消息一经传出,资本立即陷入了冷静,原本一年时间便估值10亿的微微拼车,瞬间像遭遇了滑铁卢般陷入无人怜惜的境地。

为了维持仅有的一点希望,王永先后从私人身上拿出了2000万投入公司。此时,正是共享出行领域的“黑暗破灭期”,无论王永如何挣扎,最终也始终没有逃过项目倒闭的厄运。

再接下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从共享出行开始,再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电动车...整个出行行业也从“爬坡期”进入到了“饱和期”。

然而赢家是谁?当然是那些能顺应趋势「生命周期」的人。

换句话说,所谓的机会,你单单只是看到了并没有用,甚至是你看到了立刻就去做也未必有收获。

若想真正把握住机会,你还需要充分顺应一件事物的发展规律。

然而,若想真的做到这点,靠的不只是投机的小聪明,还要学会用更立体思维看待问题。

3

如何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是很多人给自己的一个误区,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但就差一个机会了。

说到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机会不是靠“抓”的,而要靠“借”。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想必大家都听过“草船借箭”的故事。

据《三国志》书中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挑战,可曹操偏是坚守不出。

后来孙权想破了头也没有办法,于是就故意责难诸葛亮,限他在10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淡定地看了看天色,并掐指一算,表示交出十万支箭他只需用3天。

接下来,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也没有动静,眼看孙权就要发威了,结果第三天的时候天空飘起了大雾。

于是,诸葛亮让孙权亲自坐着大船进入到曹军水寨前,使得曹军万箭齐发,瞬间借足了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如果你把造箭作为我们人生当中的目标,那么天空中的大雾就好比是趋势。“草船借箭”之所以巧,就巧在诸葛亮没去想如何自己去造10万支箭,而想的是如何“借势”

这就如同趋势来了,很多人想的都是如何跳进趋势、追赶风口,只有少数人想的是如何让趋势“借为我用”。

比如你知道区块链技术必将是下一个时代的风口,难道你就要去学编程、学写代码吗?答案当然是未必,因为相较于庞大的趋势而言,你的这丁点勤奋压根微不足道。

这个道理虽是简单,但很多人偏爱南辕北辙。比如看人家炒币赚了就去买币,看人家直播火了就去玩抖音,看人家创业发了就贸然裸辞...

要知道,更多在新媒体红利中拔得头筹的内容创业者,都是在传统内容行业磨练了很多年的老司机,试问一个连10万字都没写过的职场菜鸟,又怎能一夜间轻松获得10万+?

因此,别人能抓住的机会未必属于你,别人敢追逐的风口你也未必适合。倘若你真想创造机会获得指数型成长,那不妨先做到以下2点:

1,升维思考,降维打击 

所谓升维思考,前面已经提到了,意思就是你先要提升自己的思维格局。

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比做一个圆圈,那么圆圈里面就是你已知的,圆圈外面是你未知的。事实上,当你圆圈越大的时候,就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但可怕的是,很多人无法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位置。这就需要你在圆心的位置画一个垂直的Y轴,站在更高的层次俯瞰自己。

中国人讲的“大智若愚”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意思就是说你明明可能认为自己知道的已经很多了,但却仍要以空杯的心态看待一切。

比如一个趋势诞生了,想不要人云亦云的评价它对不对,而应该先多问几个为什么。

同样的道理运用到工作中,老板交给你一项任务,你可以问自己为什么老板交给你这项任务,为什么你能做好而不是别人。

那什么又是降维打击呢?

看过《三体》这本书的人其实很容易理解。所谓的降维,简单理解,就是相比较于二维,一维就是降维,相比于三维,二维又是降维。

试想你在电影院里看大片儿,你是喜欢三维的体验,还是二维的体验呢?可尽管如此,三维四维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是由一维二维逐渐演化而来的。

换到人生的机会面前,我们又如何依靠“降维”获益呢?

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的思维要高调,行为要落地。

所谓的行为要落地,首先要避免“无效的努力”。换言之,相比于一时的短期收获和低价值的重复劳动,我们应着眼于“长半衰期&高收益值”的东西。

什么是“半衰期”?它指的是随着时间拉长你的激情会不断被削弱;

而“收益值”,则指的是你做一件事情时,所获得的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回报。

比如玩游戏、刷抖音,这两者虽是“高收益值”,但却伴随着“短半衰期”,也就是说时间越长你越得不到收获。

反之,“长半衰期&短收益值”的事情也很多,比如看书、健身、与牛人交流、积累你的良好信用...

为什么聊如何把握机会,却又要谈到个人努力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倘若从立体的多维角度思考,个人的努力相当于一个“点”,而趋势是为你赋能的,它如同“线面体”。

一个点必须依附一条线,而一条线又要依附于线和面。这就好比一个趋势来了,先会激活一个经济体,然后才是一个行业,再者是一部分公司,最后才是个体的人。

所以,当你站在高层次的格局俯瞰一个新物种的发展规律时,不要忘记一句老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正如前面故事中所讲到的,想要借到十万支箭,你起码先要有艘船。

要知道,抓住机会其实并没想象中那么难,难的是你自身是否能够和趋势形成同频的顺周期。

换句话说,你既要能享受得了机会的高潮,也要能忍得住趋势的黑暗。

2,用5WH建立起思维的“轴” 

说到“轴”这个概念,也许你会想到数学当中XYZ等的各种轴线。

换做认知思维领域,我喜欢将其比作一种“时空结构”。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叙事文的时候,首先会想到7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情节、结果。

而我所讲的“轴”,就是串联起一个完整故事的思维主线。

比如我曾经是一名产品经理,当我要设计一款APP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一个5W2H的问题:

Who:产品给谁用?→What:产品主打功能是什么?→Why用户为什么要用?→Where:推广渠道和用户场景是什么?→When:产品什么时候交付?→How:如何组织开发及营销工作?→How much:产品是否免费,定价多少?

事实上,5W2H里的每个关键词都能再延伸出好多个问题。想必很多人知道,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能更加立体多维的看清一个问题。

这套系统虽不是最全面的思考方法,但却能帮助我们看明白95%的未知事物。好比一个新的技术、一个新的行业、一个新的公司,甚至一个新的工作机会。

就拿区块链来举例。在我看来,区块链从来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之所以很多人听到后一头雾水,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系统思考过。

或者你可以尝试下用5W2H的方法,从以下几个问题开始寻找答案:

Why:为什么说区块链是下一个趋势?

What:区块链提供了什么核心价值?它的构成逻辑是什么?

Where:区块链会在哪些领域得以应用?

Who:谁会是区块链的受益者?我能用得上这个技术吗?

When:区块链会经历哪些周期?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How:如果可以,我该如何运用区块链?

How much:研究区块链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我需要花时间学习吗?

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明白了。同样一件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往往有着不同的诠释,区别就在于你是否能站在更高的层次,运用更多的维度去思考。

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并非在于他比你有更多的机会,而在于他比你能用更立体的视角看待问题。

这就如同每一个人的四周都有一堵墙,普通人站在墙内以为世界只有眼前这么大,而高手则会踮起脚尖试图看向墙外,因为他知道,世界的大小不是由围墙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身高决定的。

所以我们才常常开玩笑说,个子高就是有好处,因为他能比别人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133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682评论 3 3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784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50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60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607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04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59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80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21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8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59评论 5 33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8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4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93评论 2 3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4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