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区有个广场,每天都有一群妈妈在那遛娃,我也是其中一个,久而久之跟她们自然就熟了。其中有一个小孩(我们暂时称她为G吧),总是爱抢其他小孩的玩具,每次抢了直接就走,她的妈妈每次都是默默的跟在后面,从来不说一个字。
有一天,G抢了另一个小孩的玩具,可那个小孩不乐意了,一把把自己的玩具夺了回来,惹得G大哭大叫,她的妈妈跑了过来,不好意思的对其他妈妈说:“我家孩子小,比较任性,我也挺没办法的”。
另一个妈妈说了句:“你得从小告诉她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不然她哪懂?”
G的妈妈说了:“她还那么小,哪里听得懂,等她大了自然就懂了”。
聊天就这样打住了,可G妈妈的回答让我沉思了好久,也许像G妈妈这样的母亲还有很多,认为孩子还小,调皮捣蛋是正常的,等大了就好了,可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若不在上面作画,她始终是一张白纸,无论多久。
听到G妈妈的话,联想到G的行为,这一切也都迎刃而解了,一个孩子的行为直接反映出父母的观点。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认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可等到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再开始教育,孩子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乖乖听话的孩子,哪还会听你叨叨的讲大道理。
02
昨天路过一家母婴店,门前的两个孩子吸引了我的注意,两个孩子年龄相仿,大概6、7岁左右的男孩,因为地上的一个玩具争论,其中蓝衣孩子打了黄衣的男孩,黄衣男孩不甘心回打了蓝衣孩子,两人扭成一团,旁边跑来了两个大人,像是孩子的父母,两人一上来先是对黄衣男孩教训了一番,问他为什么打人,接着就是把黄衣男孩拖到一边,想着可能是要跟他沟通刚才的行为,可没想到的是,接着这两人拉起蓝衣孩子走了,敢情这两个是蓝衣孩子的父母,留下黄衣男孩在那委屈的哭,而蓝衣孩子则是一副洋洋得意的神情,嘲笑般的吹着口哨。
我当时非常同情黄衣男孩,但同时我更反感蓝衣孩子父母的做法。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却将孩子培养成了仗势欺人、是非不分,我行我素的人,这样的爱不但害了孩子的一生,也会在自己老去的那天自食其果。一个不会分辨是非的孩子,别期望他能知道感恩与孝顺,为什么经常有老人流落街头,几个小孩却无人问津的的事情发生。小孩的性格直接反应了家庭的教育,以身作则是父母应有的责任。
最近所有人都在讨论江歌事件,为江歌抱不平的同时所有人都在狠狠的指责刘鑫,说她她胆小怕事,没有担当,害怕承担责任。于是就有人把刘鑫称为“巨婴”,一个无论多大,却总像个孩子胆小怕事,依赖父母,依赖朋友的“巨婴”。这种性格的缺陷就是因为长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父母承包了孩子的一切,孩子永远是对的,错的一定是别人。就像小区的一位奶奶,孙子摔倒在地了,首先先去狠狠的踩几脚地,然后质问它为什么摔倒她的孙子般,而不是先教孙子如何走路才能避免摔跤。
03
每一季《爸爸去哪》播出后总会有人说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乖巧懂事,自家的孩子那么桀骜不驯。我们总是去羡慕别人,却不知孩子的天性都是一样的单纯可爱,你教他善良宽厚他便是善良宽厚,你教他自私自利他便不会知恩图报,没有谁天生就是一副好人的模样,也没有谁天生就是一副坏人的坯子,就看你怎么去培养去塑造。
就像做瓷器,如果一开始的泥坯做的好,烧出来的瓷器一定是非常完美的,如果一开始泥坯就没有形,绝对烧不出一个如意的瓷器。人的性格也是如此,今天你告诉他要跟小朋友分享玩具,明天你告诉他要尊敬老人,后天你说要学会感恩,一天天的累积,终会长成一个人有爱有责任会感恩的人,而相反,他会成为一个连对错都分不清的人。
爱,除了无限的包容与保护,还有适当的放手,就像打架的两个小孩,我们应该相信他们可以很好的解决自己的事情,不要急着去插手,要做的是静静的看着,如果真的有需要,我们再去引导。也不要把结果交给成长,成长可以让我们懂的很多东西,但如果没有人引导依然是站在十字路口,可以走上一条成功的道理,也可以走进一条不归路。
很多父母总觉得小孩还小,很多道理你跟他说他也听不懂,也理解不了,于是就干脆不说,不说就变成了孩子什么都不懂,这是一个恶循环,我们不要总以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世界,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
就像前几天中午,给妞妞换尿片的时候我偶然说了一句,如果有拉臭臭了要告诉妈妈哦,结果下午妞妞拉了臭臭后马上拍着自己的屁股告诉我有臭臭,然后直接拿着尿裤给我让我给她换,我很是惊喜,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来不会这么做。
生活本就是本教科书,处处藏着人生的哲理,如果用的好,比任何昂贵的辅导班都有用,否则,生活就是个吃喝拉撒的流水账。孩子的教育从来不嫌早,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最好的教育,适当的放手是对孩子最深的爱,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社会的“巨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