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没有叛逆就没有成长!

今晚在收看深圳教育局推出的家庭教育系列直播《青春期——没有叛逆就没有成长!》,一看这个题目就觉得很有吸引力,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这个话题是困扰大部分家长的问题,我刚开始听了几分钟,就被吸引住了。

这次的直播是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王占郡教授主讲的。王教授一看就是一个学者形象,他讲的家庭教育讲座,不是纯理论的说教,而是结合生活中的许多实例来支撑自己的理论,使得理论知识丰盈起来,生动起来。王教授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很正常的,是它青春期当中必走的一道程序,如果孩子跟父母抱怨或对抗,父母不理解,反而采用压制的手段,那必然会引起亲子关系的冲突。父母在青春期与孩子对抗的代价是巨大的,孩子在挣扎的过程中可能会退缩,轻生、抑郁、分裂、甚至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听到这里我真是感到很害怕,因为我正在接受孩子叛逆的代价,我大儿子这学期读大一,寒假在家有一个多月了,每天吃完饭就是钻入房间,拿着手机在看,刚开始还能忍一忍,但时间久了,我就说了他几句:”整天就知道看手机,也不会出去走一走,锻炼一下身体,这样下去就废掉了!”我这句话说完不到五秒钟,就引起儿子强烈的抵触:“反正我在你眼中就是废物一个,这不正是你希望的吗?”你看,给他这样一怼,我哑口无言,直气得我跺脚。我感觉自己的威严受到了挑战,我暴躁如雷,对儿子就是一顿披头盖脸的骂,儿子两眼直瞪着我,敢怒不敢言。现在想想,自己真是太冲动了,这不是把儿子推向深渊吗?王教授说:“抱怨父母,是青少年的一个心理需要,你想想,孩子有事不找父母抱怨,他找谁抱怨去啊?找老师、同学?还是伙伴?这些成本都太高了。只有找父母才最可靠。但父母往往又不理解孩子的抱怨,接受不住孩子的情绪,导致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得不到释放和体验,那以后对他的人生之路影响是巨大的。

王教授讲的第二个问题是没有叛逆的乖孩子往往受伤更重。乖孩子还有三无的可能,无兴趣、无特长、无追求。这样的孩子最好的归宿,就是憋屈而平庸地度过他的一辈子。他压抑,看着孝顺、本分、麻木,别人看着都挺好,内心很痛苦,这就是我们典型的中国式的好人。他没有活力,他容易吃亏,不会受尊重,他会成为外人甚至家人的出气筒。他有可能会成为孝子,越被父母看不上的孩子,越容易成为所谓的孝子。他还容易成为木偶,他是家人和外边的人被遗忘的角落。对自己的长辈,他既愤怒又委屈,但是他迫于压力说不出来,屈服于强势父母的压力,他就放弃了自我,放弃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活不出自己生命的活力。

对照这一条,可能有些父母想,坏了,我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情况,我的孩子很听话,但什么兴趣都没有,胆小、交际能力差,不敢去尝试外面的事物,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可怎么办啊?王教授给大家支招了:“要诱发他、刺激他,让他来对我们进行反抗和攻击。不要害怕,不要拒绝孩子对我们的抱怨,敢于抱怨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抱怨父母是青少年的一个心理需要,接受孩子的抱怨,甚至接受孩子的攻击,是父母的一项义务。”

今晚的讲座虽然只有一个多小时,但每一条都很实用,我听了真是受益匪浅,按照王教授说的,我进行了自我对照,我觉得自己很多方面已经越界了,现在要赶紧进行修正或纠偏,这样对孩子的人生或许有帮助。正如王教授所说:允许孩子在红线内放肆,允许孩子释放负能量,这恰恰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必经之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